作者:石燦,編輯:趙思強
導語:目前國內的視頻類博主大多處于“小作坊式”經營狀態,他們機動性強、強調自我表達、適當追求商業效益、在乎粉絲感受和體驗,不強調固定的坐班工作制,不輕易把視頻當做產品來看,而是當做作品來對待。
徐大sao喜歡吃大蒜,鼻梁上掛著一副眼鏡,說話速度快。他給自己的定位是美食視頻博主。
他還是安徽阜陽的一個“留守青年”。
大學畢業后,在外工作一年,回到家做過裝修、維修、水電維護,2018年,他將相機鏡頭對準自己做的每一道菜,以及美食之外的和睦家庭關系,制作時長在7分鐘左右vlog視頻,在微博、B站等平臺上積累了數百萬粉絲。
2018年5月,他開始將制作好的視頻上傳到抖音等短視頻平臺,也在上面收獲了百萬粉絲。近兩年來,用戶需求非常旺盛,平臺加強運營手段,短視頻領域大爆發,出現了一群明星博主。
徐大sao的短視頻作品。圖片來自徐大sao的抖音視頻
最初,不同平臺之間以“獨家簽約”的方式爭搶博主,獨占資源獲取流量。走過草莽階段,這一方式被淘汰,對行業來說,像徐大sao這種跨平臺發展的視頻博主,也越來越多,他們不依賴于任何商業組織,自我尋求突變和成長,已成為勢不可擋的顯性趨勢和新常態。
確實有很多長視頻博主看到了短視頻領域的機會,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分到一杯羹。
我們經常談及從一個職業轉換到另一個職業的遷移式轉型,往往忽略了在某個領域內,一個職業本身的內在迭代和延伸。
跨平臺發展的博主們,經歷了什么苦,遭遇了什么難,又取得了什么樣的發展成就?我們對這些問題十分好奇。
徐大sao開始把作品分發到抖音那會兒,沒想過好好做短視頻,“可能是因為一直做長視頻,做短視頻不是那么得心應手。”
從個人角度而言,他剛開始做視頻,屬于業余選手水準,人手不夠,精力分散,舍棄短視頻平臺,專攻長視頻平臺——B站——是對的。
B站近兩年會從創作力、影響力、口碑力三個維度,評選出過去一年擁有出色表現的100位UP主,徐大sao在2019年拿到了百大UP主的稱號,躋身頂級博主圈層,擁躉350多萬粉絲。
從刺猬公社的觀察來看,很多長視頻博主都是從2018年注意到短視頻平臺的,除了徐大sao,科技博主“科技美學”、留學日本的vlog博主“納豆奶奶”等人都在那時入局短視頻,從平臺調性、發展勢頭、粉絲畫像等方面考慮,他們大多選擇了抖音,躋身到諸多淘金者浪潮中。
“科技美學”主理人叫那巖,科技美學在B站和微博上,分別有246萬和107萬粉絲,是科技圈子的測評大拿,很擅長制作長視頻,但沒有分很多精力在短視頻上,直到有一次,他的父母開始給他分享一些有意思的短視頻,他才意識到“抖音的覆蓋面已經非常巨大了”。
“科技美學”主理人那巖,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那是2018年上旬,抖音的日活在1.5億左右。那巖有一個專門制作視頻內容的團隊,大多發布在微博、B站等平臺。
他們第一次在抖音上傳視頻是在2018年8月30日,視頻的主角是iPhoneX,那巖作為一個講述者,并沒有說臺詞,在動感的音樂背景中,他像一個廣告模特一般,在鏡頭前展示自己的手機,拿到3.2萬個贊。
彼時,抖音盛宴才剛剛開始,但已經有頭部網紅和MCN機構賺得盆滿缽滿,蠢蠢欲動的入局者高喊“想要掙錢,去抖音”。
在南方,很多培訓機構從淘寶商家培訓轉型到“掘金抖音”的課程上,更有甚者,直接挪取抖音的品牌效應,開設以“抖音”命名的小旅館、小網吧和早餐店。到了2018年底,抖音日活突破2.5億,成為國內無法撼動的短視頻第一擂主。
那巖在抖音上至今發布了21個作品,大多講述自己對手機的簡單評價和分析。從視頻結構來看,那些作品更接近于UGC內容,而不是PGC內容,在同類型博主中,拿到的數據量沒有很高。
這種新入局而水土不服的情況不僅只有他遇到,一位叫木魚水心的影視博主也遇到了。木魚水心是B站影視區第一UP主,擁有393萬粉絲。
他擅長在講故事之后,對影視語言和影片主題進行綜合分析;他的視頻安靜舒緩,適合一個人靜靜地看完。
2019年11月,他開始在抖音上更新自己的視頻作品,但他原來那套“漸進式”,把高潮留在最后的講述方法好像失效了,至今,木魚在抖音上傳了230個視頻作品,除了數據最好的前三名播放量有1486萬、1339萬、684萬外,很多視頻的點贊數都沒有超過100。
木魚水心的抖音賬號截圖
同樣的內容在B站、微博等平臺,播放量在百萬左右,點贊數也有幾萬,還不錯。可以把“不錯”理解為流量均衡,起伏沒那么大。抖音的流量很猛,但高低起伏也比較明顯。
“我覺得我的抖音內容有點魔幻,沒能抓住它(抖音)的門道,有的視頻突然點贊幾萬,有的就幾十,漲粉也有點難以預期,不像其他平臺,每天會有幾千新增關注。”
木魚說,在抖音平臺,比起日積月累的穩定增長,更需要有爆款。
上一次拿到流量爆款的視頻內容,講述了電影《華爾街之狼》億萬富翁的荒誕傳奇故事,他以片段剪切的方式,把整個長視頻剪成4~6個小視頻。
這也是很多影視博主在短視頻平臺采取的慣用內容分發方法,一來,有很多內容存量可以發布;二來,能給自己的賬號填充更多信息。
那些小視頻基本上都負責不同的故事內容,并在故事背后承擔著不同的功能定位。吸引人、講道理、說故事……都是博主要考慮的落腳點。
木魚拿到6.5萬點贊數的那個視頻承擔了知識傳遞的作用,它引發人們去思考:金錢誘惑面前,人們不會管所做的一切是否有意義,只在乎是否可以獲利更多。
徐大sao經歷過兩個瓶頸期,第一次發生在2019年6月之前,視頻內容是簡單制作食物的過程,畫面比較模糊;之后他出鏡,融入個人色彩,加入個人敘事,視頻的數據量一下子就漲起來了。
但最近,他遇到了新的瓶頸。“拍的視頻多了,自己對自己的要求也高了,觀眾對自己的要求也高了,總想著要提升質量,但又不知道如何提升。”徐大sao說。
納豆奶奶在日本生活快五年了。2015年,還在讀大三的她去日本交流學習。在日本,幾乎所有留學生都有副業,有的去便利店打工,有的去居酒屋刷盤子,有的做代購。
納豆選擇了短視頻,“15年的時候,感覺視頻是未來的趨勢,選擇了一邊做短視頻,一邊做代購,有點現在直播帶貨的意思。就這樣,她在那片異國土地,開啟了她的視頻創作之旅。
納豆奶奶的街拍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2016年初,她陸續以個人視角拍攝了很多有趣的視頻,把“卡樂比麥片里究竟有多少水果”“狂攬納豆四千次”“自己打耳洞教程”等主題內容上傳到B站、微博等平臺,在賬號“納豆少女”上積累了一撥原始粉絲。
一年后的夏天,她大學畢業,將原本使用的“納豆少女”更名為“納豆奶奶”,這個名字來自她對日本拮據生活吃納豆念念不忘的記憶碎片。
同時,納豆進入日本前十的一家零售企業做PR,她開始變得忙碌起來,“我拍的也是段子類視頻,特別費精力。”
那個時期,她的賬號主頁上傳了類似于“日本高中生vs中國高中生”“中國網紅vs日本網紅”“中國大媽vs日本大媽”的視頻內容, 納豆確實代表了城市中的一類人。他們明明擁有穩定到讓別人羨慕的職業,卻為了副業付出很大精力,有人不理解,有人會排斥,但他們的內心無比堅定且執著。
2018年初,納豆計劃把視頻內容分發到國內短視頻平臺,她選擇了抖音,但由于還要兼顧日本的工作,并沒有推進得很快,內容主題比較散亂,沒有成型的視頻規律和發布節奏。
到了下半年,她調整內容策略,把不同國家的人面對同一主題的不同表現搬上屏幕,迎來一波流量高潮期。
2018年9月,納豆上傳了一個叫“當不同國家的家長看到孩子成績單時”的視頻,拿到了3000多萬的播放量和141萬的點贊數。
“我當時嚇到了,我感覺內容比較新穎,而且我的語言天賦確實不錯。”納豆認為,基于這些內容和個人的原因,讓大家獲取了很多關于世界各國不同文化的信息。
這來源于她的個人經歷,她長期在日本生活,能感受到到很多異國文化之間的碰撞,通過她的講述,把那些有趣的經歷分享給國內觀眾。
納豆的視頻其實帶有很強的知識屬性,并非純娛樂內容。一份叫做《知識的普惠——短視頻與知識傳播研究報告》的資料顯示,2018年,知識類短視頻的平均播放量、點贊量、作者粉絲數都遠高于站內平均水平。知識類大V正在成為新的“網紅”。
知識生產和傳播的主體擴大,知識的地圖更加豐富——“冷”知識的“熱”傳播,反映了短視頻傳播知識正在成為一種新的趨勢。
在搞笑流、技術流、可愛流、美妝流之后,知識流開始席卷抖音,甚至其他短視頻平臺。 平臺方也推出“DOU知”計劃、“Vlog十億流量扶持計劃”等政策給予博主視頻曝光,甚至有長達兩個月的“孵化營”模式幫助新加入的站外優質創作者快速成長。
這種趨勢造就了2019年新一輪內容大爆發,短視頻平臺從最初的有趣,向有用、高價值方向上演進。
近期,巨量引擎星圖平臺推出政策,幫助中小企業包括客戶、MCN和達人解決內容營銷方面的難題。
為了應對這種局面,博主們必須在自己的領域做出改變。改變的第一步是轉換思維,他們要了解更多關于短視頻平臺與長視頻平臺的區別,關于不同平臺粉絲的數據。
納豆的抖音粉絲男女比例是4:6,23歲以下用戶近8成,廣東的粉絲最多;木魚的抖音粉絲男女比例是4:6,18~35歲的年輕人占到了7成以上,他們的數量以一二三線城市梯度排列;徐大sao的粉絲畫像與納豆、木魚的粉絲畫像差別不大,人群標簽集中在大學生、工薪族身上。
納豆奶奶的個人照,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他們不止于娛樂放松,越來越多的用戶希望通過短視頻看到更大的世界,學到更多知識與技能,并運用到自己的生活當中。
實用主義是現階段的主要特征之一,他們需要在短短幾秒內,品嘗到對他有用的核心信息,這就需要短視頻創作者根據渠道變化和用戶需求,對視頻做出相應調整。
“短視頻和長視頻在表達上是不太一樣的,有很多直接把長視頻搬運到抖音上就能火,但是我卻不行,我只能用比較笨的方式去做,就是將長視頻變短,讓它更符合抖音平臺的調性和受眾的需求。”納豆說。
對此,她還有另外一番見解:”沖突必須得有,不同的沖突點在不同的觀眾心中是不一樣的。”在抖音上,大多采用1分鐘到5分鐘的時長,這就很考驗視頻博主洞察人心、講故事的能力。
直到現在,木魚都還記得他下定決心做影視技巧視頻的那個晚上。
2013年8月29日,木魚忙完手里的工作,已經是深夜12點了,但他怎么都睡不著,“總覺得有些東西,需要做一個視頻來分享。”
他的本職工作是游戲制作人,副業是編劇和動畫導演,他一直在謀劃自己的視頻內容,但也一直沒下定決心要做這件事。
就是那個晚上,“心里有個聲音說,‘如果你想要分享這些東西的話,你應該現在開始’。”木魚的內心掙扎了一下,是要睡覺,還是要剪視頻?睡覺基于生理本能需求,剪視頻則是超脫于本能需求的精神表達。
“如果你現在不做,可能以后你也不會做了。”內心有個聲音如是對他說。
他決定剪視頻。 從午夜12點,持續到凌晨2點,剪出了他的第一期視頻作品——“木魚動畫教室@第一期 插入鏡頭【FLCL】”,“在看動畫的時候,有很多想法和經驗......做這期視頻,想和人們探討影視、動畫和編劇的技巧。”
整個視頻持續了19分鐘,也是那個晚上,他決定把“做視頻”當做自己的一份事業來做,“所以我會定期更新”,哪怕只是副業。
在視頻末尾, 他用《圣經》中窮寡婦的兩個小錢的故事來表初衷:“就算我自己了解的有限,我也愿意把我所知道的分享出來。” 他一直記得,那期視頻當時有200個播放,這對他是莫大的鼓勵。
那時他怎么也不會想到,未來會有那么多人在留言區表達真情實感:“花了一個半小時做筆記,學到了很多知識”;“木魚君子如玉”;“考古而來,你是我2019年發現的第一個寶藏”;“很仰慕木魚老師的成熟溫和與博學多識”;“感謝UP主,讓我明白了很多東西,而不局限于小小的自己”。
用視頻傳遞經驗和知識,正是他希望觸達的目的之一。
至今,他發布了950多個視頻,除了早期的拉片分享,還有《紅樓夢》 《戰爭與和平》 等名著改編,被粉絲稱為“接班第十放映室”的《電影史話》《映像》,甚至是對《四維空間》《洛希極限》等數學、物理知識的科普,它們都被貼上了“誠懇、溫度和深度”的標簽。
從2013年的第一期視頻到2019年末,他當了2317天UP主,2019年一年拿了1.49億播放量。 如果你第一次看木魚的視頻,你會被他那略帶磁性的聲音吸引,電影故事,在他一字一句中娓娓道來。他并不是一個因循守舊的影視解說博主,2019,他開創了《電影史話》和《映像》兩檔制作精良,口碑極高的創新節目。
在《電影史話》第三期,木魚帶領人們夢回1994年,那是20世紀一個難以超越的電影巔峰時期。有粉絲在評論區標記了不同電影,在視頻中出現的時間點。有人在評論區寫到:“看到開頭混剪,激動,是盛世的懷念。看完結尾混剪,感動,是人類群星閃耀時的感動。”
其實像木魚這樣最初只是興趣驅動的創作者還有很多。
他們剛開始并沒有一個整體的創業規劃,當發展到一定程度后,自發或者受外界沖擊,才開始全方位謀劃自己的發展。
2月20日,他在微博發了一個招聘啟事,想招運營、制作和剪輯人員。基本條件是:“熱愛電影,對ACG文化感興趣,認同真理與同情的理念,真心愿意跟我們一起,創作有價值的內容。”
木魚擁有價值驅動型人格,他對做內容很癡迷,訪談前一天,他工作到凌晨2點才睡覺。目前頻道的運營工作是另外一位同事在負責。
刺猬公社調查發現,目前國內的視頻類博主大多處于“小作坊式”經營狀態,他們機動性強、強調自我表達、適當追求商業效益、在乎粉絲感受和體驗,不強調固定的坐班工作制,不輕易把視頻當做產品來看,而是當做作品來對待。
如果往前走,是時下比較成熟的MCN機構模式,它類似于一個資源集約中轉站,與視頻博主和平臺方都有簽約,給不同端口提供相應的資源,通過廣告、授權、演藝等方式獲利。
刺猬公社訪談的幾位視頻博主都沒有與MCN機構簽約,都是獨立發展,他們像短視頻時代的個體戶。 曾經有不少MCN機構找到徐大sao,想簽下來。
“我做視頻屬于隨心所以的哪一種,擔心簽約了MCN機構,自己在某些地方會有所制約,條條框框牽扯到我,還是想自由一點。”徐大sao說。
在徐大sao背后,是另外一個愈加明顯的趨勢:短視頻行業經過四年爆炸式發展,互聯網將社會資源鋪展在一個平行世界中,個人視頻博主成為全新職業,內容網絡和商業網絡成型,他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有更多機會和權利向行業資源集約型組織——MCN機構說不。
這也意味著,短視頻行業在生產組織工業化發展的路并不好走。但這并不影響整個行業的生態繁榮。
2019年6月,酷鵝用戶研究院發布的一份用戶研究報告顯示,6.4億用戶中,4成用戶因為觀看短視頻內容而購物消費過;短視頻平臺還催生了一批網紅景點、網紅美食、網紅爆款,在網紅景點、餐廳打卡成了一些年輕人追逐時尚的潮流。
2019年,各大平臺相繼發出vlog博主召集令,以征集和推薦優秀的vlog作者,刺激創作者的創作熱情。在產品端,各大平臺紛紛上線vlog頻道,將vlog定位成當年的重點發展方向。
從目前的情況來分析,2020年,vlog依舊是熱門視頻形式。 徐大sao還在繼續做他的美食vlog,在尋求突破的路徑中,不會對自己的風格做出調整。
這也是他從長視頻平臺延伸到短視頻平臺驗證的一個經驗,“視頻風格千萬不能丟了,要在風格堅定的基礎上,了解自己,了解用戶習慣,根據他們的習慣去做視頻,我感覺就差不多了。” 在未來半年,徐大sao想拓展視頻元素,將鏡頭從家里延伸到室外,讓粉絲看到更多關于他的世界。
徐大sao分析過喜歡看他視頻的粉絲特征:
要么對生活無比向往,要么在社會中遭遇了一些挫折。此外,“我感覺有些成功的人,也有向往簡單的生活的。”
徐大sao在拍攝自己種的大蒜苗,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不少視頻創作者失敗的原因不是時運不佳,而是感性上的自我迷茫和放棄。
“人們會傾向于把迷茫的事情做一個感性的解釋,比如說我運氣不好,但實際上,任何感性背后都有理性的原因。”木魚在探尋短視頻平臺的內容發展路徑,他在尋找那些可以嘗試的理性規則。
有一條規則被木魚視作信條:做視頻一定要考慮社會責任。“每期視頻都有很多人看,你得考慮你的視頻,帶給他們(觀眾)的影響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 從傳播學角度來衡量,憤怒、暴躁等負面情緒其實更容易傳播,也更容易獲得高播放量和轉發量,有些人會這樣做,但木魚不會。
這也造就了他平和內斂、漸入佳境、誠懇真心的視頻風格——這是他個人品質的人格投影。
2019年,木魚做了不少內容欄目創新。今年,他會繼續推進新節目,而短視頻領域是他的重點方向。
成都廣告公司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136 0806 8886【加微信請注明來意】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天府三街1599號(天府三街與南華路交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