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導讀:
1、為什么會混合物種成為稀缺人才?
2、混合型的專業人才?
3.、職者如何自我成長為混合物種人才?
4、企業如何找到靠譜的混合物種人才?
最近又是企業開始春季招聘的時間,許多同仁經常在社群當中也會討論如下這些實際問題:
簡歷很多,但靠譜的人才極為稀少,如何去篩選靠譜的人才?
團隊最害怕出現什么類型的職場新人?職場當中有最缺乏哪類人才?疫情后企業在人才招聘有哪些異同?疫情后求職者怎么找到更好的工作?
回答這些問題之前,想起之前去年HBG研究院的論壇,曾經邀請過一位資深的人才管理方面實戰派專家——曹老師(小罐茶品牌聯合創始人之一、集團VP副總裁,主抓人才管理),當時他提出一點非常有趣的結論:人才管理是一門實踐的藝術,管理的程度不要超越經營水平,但也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尤其是人才管理既要符合經營現狀,又要符合時代變化。了解論壇,點擊鏈接:小罐茶VP曹衛:品牌飛速增長,人才管理如何跟得上?
確實,當下時代變化的劇烈程度超出想象,譬如今年這場全球疫情,顯然不是同行們能提前想到的,也不是求職應聘的人才們所能想到的。
如果沒有這次疫情,企業在招聘時可能還是年前定的“大力招聘”策略,寧可錯招十人,不可錯過一人。求職者們還可以慢慢悠悠來選擇求職對象,或者跳槽升價、或者慢慢比較。
但現在的情況顯然不是。
大多數企業現在更優先考慮的,可能是內部人才如何優化,如何擠掉之前的泡沫型人才,如何優化和調整內部組織架構,如何能用少而精的人才團隊,如何能夠減少對人才的投入而直接找到拿來即用的人才?
而大多數的求職者,也不可能再慢慢悠悠、毫無準備的求職,更不太可能有那么多慢慢比較、慢慢猶豫的機會。
尤其對于沒有多少經驗的大學生求職者,對于工作可能還是比較“天真爛漫、孩子氣、言情劇”的認知,常常會因為無知而傲慢,因為偏見而認知貧窮,又遭遇這次疫情,顯然現在這個時代更難以去包容這類天真幼稚、無知不專業、孩子氣滿滿的求職者。
總之,這是時代的巨輪。如今,無論是擺在企業面前,或是求職者面前,都是極大地挑戰。
如果企業還是用傳統的人才標準,采用傳統的招聘與人才管理方法,可能很難應對疫情后的新挑戰,反而會付出更多的人力成本,繞更多的彎路,而且要付出業務的極大代價,也很難找到靠譜的人才。
而與之相對應的,如果求職者對于職業,仍然存在不切實際、天真幼稚、不專業、不成熟、孩子氣的想法,也很難應對疫情后的職場現狀。
很多潛在的危機,不是當下一兩個月、或者目前一份工作就能顯示出來的,也不是父母二代所積累的資產能夠挽救的。
所以,接下來會通過幾篇文章,來系統的討論下疫情對于職業選擇 & 招聘應聘的影響——疫情后,職場到底缺少哪類人才?企業最需要哪類人才?求職者到底如何更理性專業的認知職場,從而能找到更好的工作?
首先進入篇章1,精專人才or混合物種,哪一個才是當下更稀缺的?
在過往的時代當中,精專人才一直被認為是職場當中比較稀缺的人才,企業總想找到精專于某個領域,或某個工種崗位的人才,而比較少去找所謂通用型或者混合型人才。
但隨著時代變化,從前幾年已經開始出現苗頭,直到疫情后,越來越成為主流——混合型的專業人才,才是企業最稀缺的。
這背后的根源離不開2個宏觀背景。
過往時代當中的企業結構是相對穩定和固定的,即便是創業,創業的套路和規律也是相對固定的,無非就是換一批人去重新操作,對于人才的需求也是相對來說固定和穩定的。
過往時代里,越是大型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越是“螺絲釘”,因為大型企業的架構、人才技能都已經相對固定,對新人的要求是——做好本職即可。就算人才離職,也不會影響大企業的運轉。所以,過往時代對于精專人才的需求更大。
這里要注意,“精專人才”可不只是“工廠女工”這類體力勞動者,也包括我等腦力勞動者,大家只是換一個工廠環境、獲得不同的經濟回報而已。
順便說一句,人的職業本質上無高低貴賤之分,都是用勞動去交換價值,但職場當中總是會出現莫名其妙的歧視與偏見現象——大城市瞧不起小城市工作者,高樓里的白領瞧不起小樓的創造者,年齡之間、性別之間也總會有莫名其妙的歧視。
但當下時代,已經很難找到一成不變的企業結構,企業一直處在不斷的變化當中。
不僅部門結構在變化,人員也在不斷的變化,不僅企業高層容易變化,中低層也經常變化,可能經常出現一個部門被裁掉或合并等,年輕的小朋友剛加入團隊,還沒有來得及學習適應,就要面對一些變化,就會讓許多思維上沒有準備好的職場新人甚至老人很難適應。
這也是為什么許多大型外企的職業經理人跳槽到民企、或者互聯網企業一開始不適應的原因——認為變化太快,組織架構一天三變,也無法制定長遠的穩定的戰略規劃。但其實,這并非是企業經營不善或者創始人有問題,而是因為企業要不斷的去摸索,匹配這個變化多端的市場。
以往的時代,外部環境雖然也在變化,但至少是有規律可循的,所以才會有一代又一代的創業者因為類似的套路而成功,也會因為類似的套路而失敗。
但顯然,當下時代并沒有多少固定套路可循,就算剛剛學習完競爭對手的成功套路,也很難立即應用在自己身上,因為外界環境總是瞬息萬變的,不僅消費者在變,媒介方式和其他方式也在不斷變化。
所以以往時代還可以去尋找一些技能相對固定的人才或者崗位,但現在的時代很難只是精專于某一領域,因為沒有所謂固定的領域,也沒有固定的崗位,更沒有能夠培養固定領域技能的外部環境。
所以相對而言,當下更需要的是,能夠不斷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混合型專業人才。
這里面有兩個關鍵詞,第一是混合,第二是專業。所謂混合,顧名思義,是有多重技能的復合型人才。
比如傳統的甲方可能會將市場部分為前端、中端、后端。
前端:品牌頂層設計、產品研發、產品設計開發
中端:品牌營銷、傳播、投放
后端:服務于銷售渠道的渠道營銷
但是當下已經很難將這三者細分。往往品牌對人才的需求是要兼備前端中端和后端的能力。
這也是為什么許多資深的職業經理人從外企跳槽出來之后,很難找到適應自己的崗位的本質原因,這個世界上不存在專一的工種,而更加需要混合型的人才。
比如傳統乙方可能會細分文案、策劃、溝通、創意、媒介投放,數據分析等多個崗位,但當下已經不存在如此細分的崗位。
無論是4A公司或是中小型創意熱店,其實現在的崗位都是混合型,對人才的需求也是混合型,需要人才既要有過硬的文案能力,也要有創意策劃能力,更要懂媒介平臺,還要會數據分析,甚至要學會與客戶打交道。
所以不存在傳統時代里面非常細分的崗位需求,這對求職者而言也是相當大的變化。如果以傳統的求職思維,可能找不到心儀的工作,因為壓根不存在自己想要的崗位,企業也壓根不知道這類專才除了某個崗位外,還能做什么。
所以,混合型的專業人才首先是要有混合型的技能或者潛質。
對于年輕的大學生而言,可能更多是潛質部分,因為本身沒有工作經驗,也無從談起工作技能。年輕的大學生在應聘時應當向企業招聘人員展示自己,熱愛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勇于挑戰多重領域工作的渴望與激情,而不應該去局限自己的求職崗位。
因為很多時候,大學生可能還不清楚這個世界上存在什么樣的工種,以為企業放在招聘廣告上的職位需求就是唯一的需求。其實不然,企業往往都是有多重崗位的需求,只是受限于當下人們的傳統認知,所以才會采用傳統的崗位名稱去招聘人。
而對于有經驗的職場人士想要跳槽,則也必須要像招聘人員展示自己愿意接受不同領域挑戰的激情,同時對過往經驗不用過于提及,原因在于,過往經驗在新的工作崗位并不一定適用。更應該強調的是自己對于未來的渴望,對未知領域的探索,以及空杯心態。
當然混合型并不等于萬金油。
傳統時代企業都非常討厭萬金油類型的職場人,是因為往往這類人并沒有過往時代所需要的精專技能。當下時代雖然比較稀缺,混合性人才,但并不意味著對人才的專業性需求降低了,反而更加要求人才具備基本的專業技能,要成為一個有一定專業能力的混合型人才。
比如你想應聘市場部,則必須要有最基本的文案與策劃能力。同時兼備市場部所需要的其他復合型能力。如果不具備基本的文案策劃能力,就很難去指導供應商做出優質的創意,也很難培養起來自己的行業洞察與審美。
比如你想應聘銷售部門,則必須要具備基本的渠道,運營能力,同時要兼備營銷、數據分析、產品等多重復合型能力。如果只單單會運營,則很難找到下一份工作,原因在于運營只是工具,更重要的是運營背后的行業洞察與行業應用。
無論是年輕的大學生或是有工作經驗的職場人,在面對求職時一定要注意,調整自己的認知,匹配自己的思維,切不可自大,要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扎扎實實培養自己的專業技能,同時敢于探索、敢于挑戰不同的工作類型。從而讓自己成為一個勇于去挑戰未知領域的混合物種人才。
這里尤其要注意幾點:
許多職場人的自大,源于2點,第一自卑,第二,無知。尤其要注意避免因無知而傲慢的職場窘狀。
要知道職場不是家庭,職場當中的同事也不會如家人一般去提醒我們的無知、自卑或自大,而只會任由我們的缺點自由發展,從而限制我們的個人職場發展,卻不會對其他人產生本質性的影響。
無論是哪個職場階段的人士,都需要像海綿一樣接受新知識,因為市場不是一成不變的,總有源源不斷的新知識需要我們去探索和學習。
這里要注意,在接受新知識或新工作時,給自己一段時間,不要提前去評判工作的好壞,知識的好壞,而要專心致志,如海綿一樣吸收。假如你在邊吸收的同時邊批判,就有可能影響吸收的效率,甚至也許你的批判,完全就是個人幻想。
許多人在進入職場之后依然保留“孩子氣”的一面,還沒有職業化的思維習慣,對工作本身、對自我、對他人,都有額外的幻想,這樣就會影響自己的工作效率以及成長速度。
而如果想要成為一個混合型的專業人才,必須要抓緊時間,聚焦工作本身,聚焦成長本身努力去探索,去自我提升。
企業也尤其要注意,找到這類混合物種人才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這類人才具有極強的開拓性,也相當有主人翁意識和擔當,反而是那些總是沾沾自喜,沉溺于過往工作經驗的職場人,會對你的企業破壞大于貢獻。
其實往往在面試時就可以篩選出來,哪類人才具有混合型的潛質,哪類人才仍然執拗于傳統的迷信認知。
但當然人不可貌相,也不能僅憑面試來去判斷人,而應該給予人一定的嘗試機遇,讓人才在實踐當中慢慢去挖掘自己的潛質,因為沒有拿來即用的人。都必須要傾注心血去培養。
總之,疫情過后對于混合型的專業人才的需求會逐步增加。職場不是過去式,而是將來式。要將目光聚焦在無窮可能的將來,而非貧瘠的過去。一定要打破自己的思維局限,一定要開放心胸,開放心態,保持謙卑,勇于探索未知領域,永不停歇探索與學習的腳步。
成都廣告公司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作者公眾號:麥青Mandy專欄(ID:mqzwp2015)
作者:麥青Mandy,實戰派品牌營銷與文化IP專家、“大滲透品牌增長理論”與“文化營銷”首倡者、前寶潔,現HBG品牌增長研究院院長、美妝博物館創始人,高校客座講師、著有《非傳統營銷》《活色主義》等。
136 0806 8886【加微信請注明來意】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天府三街1599號(天府三街與南華路交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