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賣橘子奶奶的那句“甜過初戀”,成了水果廣告的天花板。
從此之后,市面上的賣果商家無論如何形容水果飽滿新鮮,如何吹捧味道甜脆可口,都一概索然無味。
直到前幾天,一名豆瓣網友po出了她朋友的賣貨文案,在精神角落里瞬間炸鍋!
原因是這位朋友賣水果的思路實在太別致,腦洞從《阿飛正傳》開到安迪·沃霍爾,主題貫穿電影、文學、藝術,故事情節跌宕起伏,關鍵還能給圓回來。不僅是微商里的清流,更是廣告圈的奇葩。
于是,我加了這位微商朋友Syukaka的微信,看到了他不為人知的一面……
印象中,一名普通的微商寫文案,畫風是這樣的:
在有限的朋友圈版面中,微商的文案必須足夠吸睛,才不至于被淹沒。因此,他們常用浮夸風、刺激性的字眼;五彩斑斕的emoji表情;編造故事、販賣焦慮、販賣成功等種種技巧寫文案,以求關注、謀生存。
而縱觀廣告圈對優秀文案的標準,基本圍繞這幾條立足:
言簡意賅,把idea濃縮進一句話;
解決問題,激發購買欲望;
給予承諾,增加購買理由
……
奇怪的是,Syukaka既不是一個標準的微商型文案,又不是正統式的廣告科班文案。
他的文案甚至讓很多人云里霧里,根本看不懂——看不懂的廣告文案,竟然能火?
下面摘錄幾則比較有趣的文案給大家看看,你能get到幾條呢?
——出自《阿飛正傳》
——疫情期間的借勢文案
——出自前幾年大火的日劇《四重奏》
等等,四重奏有吃螺螄粉的鏡頭嗎??
——出自劇情片《地球最后的夜晚》
——出自金馬獎獲獎影片《熱帶雨》
——出自金馬獎獲獎影片《大佛普拉斯》
——出自電影《秋菊打官司》
——出自伊朗電影《櫻桃的滋味》
——出自法國導演讓·呂克·戈達爾和他的電影《告別語言》
——出自以色列導演伊利亞·蘇雷曼和他的電影《必是天堂》
考古72年前拉斯韋爾的5W傳播模式來分析,“高知微商文案”走紅背后存在3點原因:
學過傳播學的同學們,應該都不陌生這個古怪的字“熵”。它代表信息的混亂程度,通俗來說,信息熵越大,傳播內容越難理解。
微信朋友圈中的信息內容極大部分都是輕松愉快、貼近生活的,營造了一個舒適的低熵環境,也就是說,每條朋友圈都必須易于朋友們理解,否則難以引發進一步的互動行為。但Syukaka的文案打破了這個舒適的信息繭房,用你不一定看得懂的“廣告”引起你的注意。
首先,這些文案內容,不僅是與微商的身份特性形成反差,也和傳統水果文案的調性差了十萬八千里。可以說,不看完他的文案,猜不到究竟要賣什么水果,為受眾造成好奇和懸念。
Syukaka文案所涉及的部分電影
其次,文案依托電影、文學藝術背景,通過故事性敘述增加趣味性。極大的個人情感和色彩,一方面增強可讀性,一方面又不落窠臼,字里行間沒有普通微商賣貨時的狂熱和浮夸,而有種“不強迫買賣”的端莊和淡然的姿態。
最后,高熵的傳播內容也是對傳播受眾的篩選。無論愛他的文字的電影迷,還是看不懂想吐槽的普通人,都有可能將他的文案二次傳播曝光到其他社交平臺。
這樣,就為信息創造了在另一個舞臺出道的時機。
雖然Syukaka一直在朋友圈經營他的一畝三分地,但他第一次爆火,卻是在豆瓣。
就像剛才所說的——這么奇葩的微商,肯定有人忍不住曝光他!
于是,豆瓣網友發布了一條廣播,配以文案截圖讓大家“品品電影群里加的水果微商文案”。朋友圈里艱深晦澀的橋段,馬上被豆瓣的文青和電影迷看中了。24小時內轉評贊破千,最后甚至逼得這位豆瓣網友刪帖求清凈。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網絡行為切片。
對比微博、微信來說,豆瓣是個文藝氣息更濃的傳播陣地。在很多人眼中,一提到豆瓣就想到電影,豆瓣最大的特色就是影視打分平臺。正因這一產品功能的特性,豆瓣吸引了不少電影愛好者聚集于此。
相對于雙微平臺來說,這是豆瓣獨有的媒介特性。
豆瓣是一塊天然的細分群體聚集地,但也是一塊挑剔的試驗田。把信息當做種子的話,微博微信KOL直白花哨的賣貨種子,在豆瓣開不了花。它偏愛一種天然的植入方式,例如不以推廣為目的分享。
這位豆瓣網友的分享,實在是沒有一絲打廣告的痕跡。
不偏不倚的文字、沒截完整的圖,以及完全素人的賬號,都證明這就是一條不拿錢的分享,更激起了網友八卦和圍觀的好奇心。被網絡段子手包圍的今天,這股清流的出現,顯得格外珍稀。
后來,Syukaka的文案被營銷號搬運到微博,反響卻平平。
社交媒體時代,大集體分裂為一個個小團體。
這些小團體具有鮮明的自我風格和強烈的自我意識,微博上的追星女孩是其中之一,活躍在豆瓣的電影迷們也是。
相對于微博來說,豆瓣是豆友自得其樂的一方小天地。他們聊觀后感、聊FIRST影展、熱映大片、冷門佳片,精神世界的富饒令他們顯得有些不近煙火氣,幾乎沒有人將他們作為TA,甲方爸爸也不愿意花成本理解那遙遠的精神世界,文青變現的難度非常大。
在熱熱鬧鬧的營銷時代中,他們自然而然卻又不得以地脫離在外。
鏡頭曝光之外的用戶,是鮮有人開墾的耕地。面對以電影和文藝為落腳的微商文案,少被觸達的受傳者如久旱逢甘霖般反響熱烈。普通人看不懂的,他們懂。
圖片來源:廣告百貨
在被十幾個網友追問之后,豆瓣網友公開放出了Syukaka的微信,導致他兩個微信號全被網友加爆。并且來的不僅是跟風看熱鬧的,還有影迷、客戶爸爸,甚至抄襲者。
仿佛印證了安迪沃霍爾的“十五分鐘名人”論調,一夜之間,賣水果的素人微商也被簇擁成網紅。
被豆瓣網友曝光后的72小時內,Syukaka的2個微信塞滿了新的好友。
聞聲而來的大部分是豆瓣用戶,其次還有來自微博、知乎和推特的網友。面對突然紅了一下的情況,他心態很好:
“今天我紅,
明天就會過氣……
文案不是每天有,
只想做個平平凡凡的小果農”
而這位“小果農”,其實并非廣告人,而是旅游行業的一名普通職員。
他在朋友圈不僅賣水果,還賣斯里蘭卡紅寶石、緬甸翡翠、印度神油、泰國乳膠枕等世界各國的小玩意兒,只是水果文案更被大家喜歡。
這種文案風格的形成,一部分是來源于自己對電影的興趣和熱愛,另一部分是對TA的把控。最開始,Syukaka是在一個影迷微信群被大家關注,他的客戶也大部分來自于影迷群的朋友。他希望通過將廣告文案和電影結合,來獲得他們的關注和喜愛。
坦白來說,他沒有什么嚴苛的文案寫作套路,只是一種基于電影興趣的條件反射。
談到閱片量的話題,他謙虛地回答“也不多,1000多而已”。
至于寫作原則和自我定位,他肯定地說:
從營銷的角度看,品效合一的時代,容不下Syukaka。就像在奧林匹克的競賽跑道上,沒有散步的人。
薇婭雙十一直播銷售額達30億、易烊千璽代言寶馬粉絲秒曬單、直播帶貨、明星帶貨、KOL帶貨……在這個快速變現的時代,客戶越來越追求立竿見影的效果,也越來越想法設法為大眾編寫掏錢的理由。
對于品牌來說,知青、文青是塊硬骨頭,把他們作為受眾群基本是往里砸錢。比如請馮唐助陣的瑞幸咖啡,一年半過去了,擺在柜臺的聯名款套裝也沒賣完;常年不降價的kindle,梵高博物館聯名款打折賣;OPPO×韓寒,一頓組合拳下去也砸不出啥水花。圈子小、購買力弱的文青實在讓品牌提不起興致。
然而,從創意層面來說,除了學習月薪5w的刷屏文案之外,也需要了解一些傳統廣告人寫不出來的新思路。看看素人是如何賣貨的,他們的思路是什么,他們掌握了哪些知識和技能,他們善用怎樣的文風引起陌生人的興趣,這些都是廣告人需要不斷取經、反復揣摩的問題。
在這個每個人都能小火一陣的時代,越來越多的創意先鋒讓我們看到了廣告的不同打開方式,但面對裝著幾千人卻沒有動靜的微信,Syukaka也無奈表示“點贊的人多,買的人少”。
半個月過去,Syukaka已經不再被人提起。
136 0806 8886【加微信請注明來意】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天府三街1599號(天府三街與南華路交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