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的重要性一般只是在宣傳上,但是在實際操作中,品牌并不是企業的第一關注點。隨著傳播渠道和用戶的變化,只靠營銷去打造品牌,是不切實際的。
對于大多數企業來說,“品牌”這個詞是很虛的東西,常常是口頭上比較重視,但是實際上可以先放一放,常常為了銷售目標而忽略掉。因此,品牌建設也總是被劃分到“重要但不緊急”的那一類任務中。
我個人是比較早就開始接觸品牌營銷相關的工作了,大家都知道可口可樂有個著名的說法,“一夜間工廠都燒了,第二天還可以建起一個可口可樂”,這句話被認為是對品牌力的絕佳描述,我也一度很認同,但現在來看,這個描述可能會給大家帶來非常大的誤導。
近些年來,我對“品牌”這個東西的看法發生了一些轉變,主要是由于我偶然間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我發現無論國內國外,許多非常成功的CEO、創始人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往往不會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歸結為品牌,甚至都很少提到“品牌”這個詞,不信你可以多看看一些知名創始人的采訪。
我曾經在寫一篇關于國內某頭部公司的稿件時,翻看了該企業創始人的一些演講資料,他把企業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以產品為核心,第二階段以品牌為核心,第三階段以什么為核心,你猜?(答案我們后面說)
總而言之,這個言論對于我們這種身處品牌營銷行業里的人還是比較震撼的。品牌建設是永無止境的,他怎么能把它只放在第二階段?連可口可樂都說要重視品牌,他憑什么已經不重視了?
后來我有意觀察一些創始人/CEO對于“自身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言論,發現,這不是個例。
當然,如果你直接問這些老板們,品牌重不重要?口碑重不重要?他們無一例外都會告訴你,重要。
問題其實在于營銷人員本身的視野。營銷(而非銷售)人員往往把“品牌”理解為知名度、美譽度、忠誠度,并把這“品牌三度”當做最終目標而進行營銷動作輸出。但是對于企業一把手而言,“品牌”往往只是企業競爭力的副產品,無需刻意打造,因此也就沒你想得那么重要。
你甚至可能發現,那些知名的CEO/創始人,對“品牌”的解讀都大不相同,如果你找到了一個跟你講出“品牌三度”的創始人,那你可真的是中獎了。老板們關心的是核心競爭力、護城河這類東西,它們在用戶端的體現,就是品牌力。(停頓一下,這里順便推薦一下我們的舊文:《跳出乙方思維》)
當然,你細想一下可能會發現,這個解釋是乏力的,因為它沒有真正地切入問題的關鍵。
真正的關鍵在于,是什么構建了品牌力?
其實不難發現,在今天形成品牌力的主要要素,已經與以往時期大不相同了。
我們成熟的品牌體系最早可能來自于多年前的寶潔,當時產品同質化嚴重、渠道也非常有限,因此所謂打造品牌的方法,其實主要就在于營銷。你可以理解為,當時大家其他方面都差不多,所以只能在營銷上拉開較大差距了,怎么打廣告成為企業向前發展的關鍵。
因此我們很長一段時間,都把“做營銷”和“做品牌”之間幾乎劃上等號。
但這是一種基于“品牌視角”的誤解,因為對用戶而言,品牌的感知是多方位的、綜合的,并不只限于營銷動作。
我們也可以說,用戶眼中的“品牌力”,就是“選你而不選競品”的所有因素的總和。
當然現在情況跟寶潔時代完全不同了,大家都知道現在不僅傳播渠道分散、用戶興趣多元,商業也呈現了一體化競爭的趨勢(參考我們上篇文章《互聯網走進混戰時代》),因此,構建“品牌力”遠不只是搞搞營銷那么簡單,“品牌力”的重點甚至根本就不在營銷這塊。
那么現在重要的是什么呢?
至少我們初步認為,有三點:第一,供應鏈/產業鏈的整合能力;第二,技術研發及應用的能力(也可以側面理解為產品能力);第三,戰略/策略能力。
營銷跟上面這三點相比,只是錦上添花,已經不大會影響最終的市場格局了。近年來我們也幾乎沒有聽說哪個品牌是只靠高明的營銷就能成功的,但以往確實不乏這類案例。
當然,不同品類、不同時期的品牌,側重點都是不一樣的,上面只是我們給出的大致框架。
這里順便說一下,前文中提到的那個國內頭部公司的創始人,認為他們進入“第三階段”后,最重要的是技術研發。盡管技術在這家公司所在的行業(食品行業)中,整體發展是相對緩慢的。
事實上,僅僅通過做營銷來打造品牌,是不切實際的,也是輕視“品牌”的表現。當下的品牌進入一個全維度競爭的時代,企業的每一塊短板,都將限制品牌的發展,營銷或許能幫你贏得現在,但無法幫你贏得未來。
總結一下本文觀點吧:
作者:鄭卓然
來源:傳播體操(ID:chuanboticao)
136 0806 8886【加微信請注明來意】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天府三街1599號(天府三街與南華路交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