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立平,來源:混沌大學
注:作者系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
零售業是對自然災害最為敏感的行業,在天災人禍發生后,搶購食品和生活用品自保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因此,零售行業在大災面前通常會面臨巨大的社會壓力。
這種壓力有那外兩個方面,首先內部壓力主要來自以下幾個方面:供應鏈中斷,成本急劇上升,現金流枯竭,到崗人力不足。
外部壓力則來自社會監督。零售業和餐飲業被認為是所有行業中最不透明的行業。在災難發生后,面臨市場嚴厲的監督,還有顧客指責,輿論影響。一旦出現差錯,往往會給企業帶來致命傷害。
我為大家歸納一下零售業和服務業,在這次疫情中面臨的困境。
先說餐飲業,網上有篇恒大研究所關于疫情對行業沖擊的報告,報告依據 2019 年春節期間餐飲和零售的銷售額,計算出今年春節7天,餐飲業共損失 5000 多億人民幣。中國餐飲協會也有統計,今年年夜飯退訂量達到 94%。給節前購買大量食材的餐飲業造成巨大損失。
如果照目前的狀況持續下去,大部分餐飲企業堅持不了兩三個月。
最近,百貨店、購物中心、大賣場都關門了。咱們國家的百貨店和購物中心采用的是聯營制經營模式,主要靠招商。賣場一關門,里面的商戶,包括服裝、珠寶,還有餐飲、影院、娛樂之類的服務業基本停業損失慘重。
疫情對微小零售、服務業的沖擊最大。除了大型商場,家門口的小商小鋪也關門了。理發店、修理店、復印店、早餐店、推拿按摩店,社區生活服務業基本處于停頓狀態,這涉及到眾多人的生計問題。
成都大學和清華大學對 995 家中小企業做聯合調查。據調查表明,30% 的中小企業認為今年營業收入會下降 50% 以上,有 85% 的企業聲稱持續不了三個月。
咱們國家就業主要的盤子是中小型企業,個體工商戶雖然規模微小但是數量多。如果商業服務業等勞動密集型企業陷入蕭條,會帶來整個社會的失業潮,將對社會穩定造成非常大的影響。
我覺得疫情后最大的問題是整個社會的就業問題。
前面談到了零售業面臨的困境,現在的首要問題是如何活下去?
現在很多零售業說“我連三個月都堅持不了”。目前在各種預測中,樂觀的預測認為,最遲到5月左右,全國疫情能得到真正的控制。而悲觀的預測認為,如果疫情擴展到區域國家,失控時間將大大延長。因此,我覺得疫情不會短期內結束的,要告誡零售業朋友,要從心理上、商品供應鏈上、資金上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這是衡量企業生命力的關鍵時刻。
有幾點建議,供大家參考。
1. 堅定自我發展的信心。
在一個不確定的環境里,外部環境你控制不了,只能做到管好自己。
最近各級政府出臺了很多優惠和減免政策,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但是你不能指望只依靠政策就能過關,企業首先要立足于自我發展。
2. 疫情防控是頭等大事。
除了醫院外,零售業也是高風險場所。天津寶坻百貨大樓被封,里面售貨員和顧客相互感染,近一千人被隔離。防疫是零售業不能出錯的第一任務,一旦被封店,將遭受很大損失。
3. 做好長期艱苦的準備,制定3~6個月的緊急防范風險計劃。
咱們國家的零售業,基本上沒有風險意識。然而現在世界并不太平,除了自然災害外,還有恐怖主義襲擊,戰爭、社會動蕩等。在不確定的環境下,企業必須做好風險管理的預案。
可以參考日本企業的風險管理體系,他們零售業的風險管理做得很好。
2011 年,日本政府吸取了東北大地震的教訓,修訂災害應對法律。把永旺、711、全家等 7 家全國性的大型連鎖企業,納入國家災害指定公共機構名單。一旦發生災難,企業走綠色通道,能將災區所需生活用品最快送到指定地點。
強調以下幾點:
1. 重視價格管理。
前幾天大家看到了高價菜、高價口罩受到社會的指責,發國難財的名聲不是企業所能承受的。所以災難發生前要做好價格管理,執行到位。
2. 保證商品質量。
如果做不到質量保證,出現質次價高的商品,會給企業帶來重大的聲譽損害。
3. 確保供應鏈管理。
穩定的供應是零售業渡過難關的重要保證。企業和生產商建立同盟,長期協作,才能共渡難關。
4. 關愛員工。
疫情下,不僅醫務人員是奉獻者,還有千百萬的售貨人員也在冒著風險工作。醫務人員有政府的政策補助,售貨人員的補助要靠企業制定。超市的理貨員、收銀、快遞員,都是底層勞動者,養家不易,企業要給員工提供切實的幫助,保障員工健康,經濟補償和激勵到位。你關愛員工,員工才能跟你一起努力。
5. 真心為顧客服務。
員工和顧客,是支持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支柱。
我們國家的社區商業有缺陷,只強調商業,沒有關注社區。在災難發生時,有責任感的企業要融入社區當中,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務。企業可以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1)與居民信息共享,特別是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
(2)與居民一起,共同在社會上做貢獻。比如日本便利店里在地震時有募集捐款箱,給消費者提供防災信息。
(3)給老年人提供幫助。中國 60 歲以上的人口超過了總人口的 17%,據統計,成都有 30 萬左右的空巢老人和獨居老人購買生鮮食品困難。災難發生后,年輕人可以出去買菜,老年人怎么辦?只有鄰居會幫他們捎回一點菜來。社區能夠起到老年人和商業之間的橋梁作用。
災難時,企業為社區、為居民、為弱者做出的服務和貢獻,我相信在災后都會得到最好的補償。
6. 加強與政府、與媒體、與供應商的協作。
我接觸過很多老板,他們只是悶頭做生意,沒有跟政府和社區居民建立密切聯系的意識。這次疫情,給我們企業在防災、可持續發展方面,一個深刻反思的機會。
疫情改變不了零售業的基本格局,但是可以加快零售業的創新和發展的步伐。
疫情過后,零售業的發展肯定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有幾個方面值得關注。
1. 社區商業得到發展。
政府通過這次疫情要高度關注社區商業的發展,把食品供應作為城市基礎設施加以重視。
2. 建立零售業與社區居民協作關系。
我們要做有溫度的零售業。對內給職工關懷。疫情期間,配送小哥很辛苦,電商最好能給他們提供人文關懷。對外為顧客著想。超市與社區聯系,定期為老年人配送食物,提供家居服務。
舉個日本永旺的例子。永旺推出面向老年人的購物中心,老年人早上可以在里面鍛煉身體,中心里還有老年人的教室和俱樂部。
永旺經常根據顧客要求去開發產品,比如根據老年人的需求開發盒飯產品,甚至連遺產咨詢,料理老年人后事的服務都有。企業與居民的信息互動,很受社區居民歡迎。
3. 消費者購買行為的變化。
通過疫情,消費者會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關注健康自然。他們的購買行為也會發生變化,最近包裝肉、包裝菜開始暢銷,就是購買行為變化的反應。
沙拉類凈菜在日本很普及,一包有 12 種或是 6 種蔬菜,回家加料一拌就可以吃。他們的料包市場也很全,像麻婆豆腐和回鍋肉有幾十種料包,附上詳細說明,回家炒出來的口味跟飯店類似。半成品和料包都是便利化商品。
另外,咱們國家相對富裕的60后步入老齡后,社會老齡消費進入快速發展時期。老齡消費的第一個市場就是健康食品。便利化商品和健康食品的市場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4. 線上、線下結合問題。
現在線上零售業銷售很好,但大部分線上企業是不賺錢的,最大問題是沒法控制成本。除了配送成本外,還有像蔬菜的毛利比較低,企業需要解決低毛利和高毛利商品的平衡問題。
人力資本上升,配送成本增加,解決這些問題,除了企業自己壓縮成本外,能得到政府支持很重要。
5. 零售聯盟組織的優勢。
聯盟的力量體現在幾個方面:1. 信息共享。2. 開展商品開發和聯采,相互支持,共度難關。3. 內部企業的互相學習交流。拿螞蟻商聯舉例。2017年由12家超市成立了螞蟻商聯,現在發展到有48家企業了。疫情發生后,商聯啟動應急機制,連夜給位于湖北黃岡的聯盟企業黃商集團配送幾十噸消毒液,還有其他防災產品,起到很好的社會效果。
我們經過了這次疫情苦難,不能心安理得地就過去了,企業要吸取教訓,深入反思,這樣才能做到可持續發展。
本文根據相關直播課程內容整理而成,僅為完整課程內容 1/5。
撰稿:豆包
版式:JY.Yang
經授權轉載至成都,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作者公眾號:混沌大學(ID: hundun-university)
136 0806 8886【加微信請注明來意】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天府三街1599號(天府三街與南華路交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