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發:Rongbrand容品牌
原標題:蘋果優衣庫和星巴克的品牌戰役復盤,一文說透品牌打造的正確姿勢
很多朋友都問我們,什么是“認知 + 美學”?品牌為什么要“認知 + 美學”?我們結合自己對蘋果、優衣庫和星巴克這些超級品牌的觀察解讀和品牌打造實踐中的手感,試圖為拆解大家一個顯而易見的道理:
品牌只有追求平衡,才能成就有品格的品牌。認知 + 美學,兩條腿走路。
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說,蘋果永遠站在科技與人文的交叉路口。掌舵星巴克 36 年的 CEO 舒爾茨說,星巴克不是每一個商業決定都只出于經濟利益的考量。優衣庫創始人柳井正說,優衣庫希望給顧客提供基于日本簡單、品質和耐用的價值觀的舒適衣物,進而讓人們生活更美好。
除了商業利益上的追求,這三個我們熟悉的優秀品牌都在追求一種東西,一種看似無用的,肉看看不見的,與人心貼得更近的東西。
一個品牌印象和人的印象一樣,應該是有品格的,這個品格就是榮格提到類似于人的“完整的人格”。
在榮格的表達中,完整的人格指的人既有感性的部分,也有理性的部分;既有智商,也有情商;既有“出世”的精神世界,也有“入世”的物質世界,而完整的人格就是“平衡完整人格追求的路牌”。
只有追求平衡,才能成就有品格的品牌。
今天,我們就站在品牌營銷的層面,看看蘋果、星巴克、優衣庫這三家品牌是怎么保持“平衡感”的,或許對正在打造品牌的你有一定借鑒意義。
在你印象中蘋果是什么樣?可能你會想到“極簡”,帶著流利線條的科技之美。但如果把眼光放回到從前,可能非常意外,你會發現,這樣一個極具未來感的“高科技”產品,在品牌初期發展階段,也是從接地氣的市井風中“爬”出來的。
今天,我們就從蘋果的“孩童”時代說起。
作為一個從車庫起家的名不見經傳的小品牌,它是如何說服當時的消費者使用個人電腦呢?
蘋果最早的品牌宣傳并沒有直接強調品牌,甚至沒有強調電腦本身,而是把電腦“裝”進人的生活場景里,電腦被認為只是少部分專業精英人士的專屬,但蘋果堅信電子科技最終目的是為人服務,讓人的生活更加美好。
所以蘋果選擇了跟其他科技公司完全相反的品牌路線,不用更強大的硬件設施去“震懾”人,而是選擇了人物肖像符號去“溫暖”人心,告訴廣大群眾“個人電腦”是什么,比如:
廚房篇:妻子在家中做飯,丈夫在一旁敲擊電腦,兩個人時不時的眼神互動,用日常瑣碎的溫馨時刻去表達個人電腦的輕松、簡單;
學校篇:一群老師和學生圍在一起討論課題,孩子們熟悉的操作電腦,而且從畫面來看這群學生也不過是 6、7 歲的小學生,蘋果借此告訴消費者,個人電腦,人人都能用。
家庭篇:展示爸爸媽媽去買電腦給孩子,以及一家人在家里使用電腦的幸福場景。不像同品類其他品牌那樣表達高科技的壓迫感,蘋果則是把主導權交還給人,把人和電腦組成一幅幅溫馨的生活畫面,蘋果通過這種“平和、溫馨、日常”的傳播方式,讓人們意識到,電腦就像電話和電視一樣簡單,從而將它納入生活中的一部分。
蘋果電腦的100種用途
光學工程師用蘋果電腦工作
農場主用蘋果電腦管理農場
科學家用蘋果電腦研究瀕危物種
接下來,蘋果打響了品牌號角,告訴人們蘋果是誰。
它深入到人與電腦的實際場景中,滲透到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展示蘋果電腦的實力。它詳細列舉了“蘋果電腦的 100 種用途”,涵蓋生活、學習、工作等各種場景,比如使用蘋果電腦讓工程師的工作更得心應手,蘋果電腦助力瀕危物種的研究,通過蘋果電腦來經營管理農場……每一張畫面都逃不開“蘋果電腦幫你解決問題”。
你也可以看到,蘋果一些比較俏皮的做法,比如關聯人具體使用電腦的場景,用“比大小”的形式調動好奇心,或者增加神秘色彩,讓人對蘋果電腦產生無限的想象闡述蘋果更多的可能性......一切盡在展示蘋果的實力,它想告訴那些使用電腦的經營們,沒有什么是蘋果做不到的,蘋果才是“個人電腦”的老大,以此來圍剿從辦公電腦搶占個人電腦市場的 IBM。這一階段蘋果通過持續性的投入來建立蘋果的品牌認知,且表達從未脫離于人。
蘋果的受眾人群大多都是行業的佼佼者,他們不甘平庸,有改變世界的冒險精神,充滿個性。因此圍繞受眾人群的特征,蘋果也不斷豐滿自己的價值觀,這也印證了喬布斯那句非常耐人尋味的話:“蘋果始終站在科技和人文的交叉路口。”看看蘋果那些比較出名的案例:
《富蘭克林、杰斐遜、萊特兄弟》——1981
“Apple II & III” 面市時,蘋果用名人做起了代言,但他們并非正當紅的流行藝人,而是已經逝去的,書寫歷史的發明家,富蘭克林、杰斐遜、萊特兄弟擺弄著電腦,積極而充滿熱情的工作,蘋果這么做并非只是提高知名度和辨識度,而是通過行業精英對他們的崇拜,完成品牌價值的內涵傳遞。“創新”、“偉大”。
《1984》—— 1984
1984 是緊隨其后的一則蘋果廣告,也被稱為美國廣告史上最偉大的廣告之一。女孩砸碎黑老大的屏幕解救群眾的內容,迎著美國的社會矛盾收獲了極大的認同感,它調動了 20 世紀 80 年代美國社會環境之下的壓抑情緒,通過以小敵大的行為,把蘋果推向了“反叛精神”的風口浪尖。
《Apple Think Different》——1997
而 1997 年《Apple Think Different》廣告,則是借助了 30 多個改變世界的歷史人物,極致的詮釋了蘋果的價值觀。他們不僅擁有改變世界的豐功偉績,還有更豐富曲折的人生經歷,當這部廣告片迎著喬布斯的口述在全世界傳播開來時,這些名人肖像符號也作為全世界人儲存在大腦中的記憶,在一瞬間的識別中激活,而這些名人肖像符號的“包容性”,也是它成為蘋果核心價值觀的原因,蘋果始終鼓勵世人保持思考、保持努力、勇往直前,這些廣告海報被很多蘋果員工打印出來,貼在家里,或者作為手機壁紙,真正做到了深入人心。
這是蘋果早期打開個人電腦市場的品牌打造方法,ipod、iwatch、iphone 等產品在普及前期也無一例外在遵循這種傳播方式,調動“人”最熟悉的“人物符號”,讓人認識我,喜歡我,把一種反人性的,冰冷的,陌生的科技產物變得離人更近。
周迅為 iphone11pro 代言
點擊查看項目詳情
作為全球門店超 30000 家的商業巨頭星巴克來說,保持平衡感的辦法很簡單:借力文化。
這一大部分也歸結于星巴克第三空間的到店體驗模式,對星巴克而言,門店即廣告。
星巴克之前,美國人對于咖啡的概念都是速溶飲料,是一種類似檸檬兌水喝的粉狀沖劑,星巴克希望讓人喝上更優質的咖啡,并且改變人們喝咖啡的習慣,所以最一開始,星巴克是打著“正宗意大利咖啡”的旗號在美國開店的,咖啡發源于歐洲,其中又以意大利的咖啡為盛,所以“意大利”在全世界人心中都是“正宗咖啡”的代名詞,因此星巴克就借助“意大利”在咖啡文化中的歷史地位,樹立了咖啡的消費標準,而星巴克自己則代表了這種標準。
對于那些有喝咖啡習慣并且對生活有要求的人來說,“品嘗正宗的意大利咖啡”就是他們進到星巴克消費的絕佳理由。
因此那段時間,雖然很多東西一味符合意大利的異域風情并不人性化,比如店里只放意大利歌劇,菜單語言也是意大利文,連杯子都只用瓷杯等等,但這種濃郁的地道感還是獲得了小部分群體的認同感。
隨著店數的增加,我們看到它在沿襲意大利文化的傳承感和古樸感的基礎上,開始“編織”意大利文化。這時的“意大利”就不再是真實的意大利,而是作為一種引人注意的“形式”出現,以此完成一種“地道正宗”的心理感受。
而實際上的,真正去跟消費者發生連接的,則是更貼近美國行為方式和認知習慣的一套東西。
所謂的“第三空間”,像極了美國家庭的“公共起居室”,開放的制作過程,沒有隔斷的座位……一目了然、輕輕松松;
菜單也十分符合美國人對食物的“多元化”需求,到目前為止,星巴克總共嘗試出八萬九千多種口味的飲料配方;
同一條街上,你會看到有古樸典雅的星巴克門店,也有精致現代、簡潔明快的裝修,每家店都是不同風格,也是美國這座移民城市的建筑特點縮影。
當意大利文化的“古典”遇到美國文化的“當代”,古老而傳統的咖啡就被現代審美所帶動的更加明快,變成一種可以高頻次消費的事物,星巴克不是正宗的意式咖啡,卻成為了全美國人心中“正宗咖啡”的代名詞。
而更為可貴的是,星巴克每到一處,都會成為當地最“正宗咖啡”:
星巴克中國揚州店
星巴克中國天津店
星巴克中國香港店
星巴克日本店
星巴克西班牙店
星巴克真正令人難以超越的地方,在于它的價值觀,那是一個“美國夢”的化身,任何職業、任何階級、任何膚色的人買星巴克,都會收到一份寫有你名字的專屬咖啡,都會感受到真誠平等的對待,只有在星巴克,人人可以感受到自由、愛、平等、人權,鼓勵人們努力奮斗,通過自己的不懈努力打拼,獲得更好的生活。
一杯琥珀色熱氣騰騰的咖啡,仿佛冬日的暖陽,讓你暫時忘記煩惱,身心放松,而與星巴克的短暫接觸中,你被善意和溫暖包裹,獲得了一種失序下的秩序感,這是一種美學上的理解與交流,也是一種精神按摩。
優衣庫究竟是不是擁有“平衡感”的品牌?因為對于任何人而言,穿上一件優衣庫,實在不像擁有一部蘋果手機,或者喝星巴克一樣臉上有光,但這恰恰是優衣庫的巧妙之處。
優衣庫作為休閑裝出現在眾人眼前時,曾一度被人認為是不值錢的廉價休閑服,優衣庫誕生在日本 90 年代經濟泡沫崩潰之后,這時候人的消費心理開始逐漸過渡,從過去追逐外在的打扮,繼而向關注內在轉變。因此優衣庫在表達上也從未離開過衣服的基本功能,容易穿著,容易搭配。
1984年優衣庫第一家店
這需要一個過程,對于所有穿慣了時尚休閑服的人來說,都需要知道,基本款是什么,基本款的價值是什么。這也應運而生了優衣庫的表達風格。用三個關鍵詞來概括優衣庫的廣告風格:
1)“理解”:
優衣庫的廣告片主角基本清一色都是女演員,像蒼井優、新垣結衣、森繪梨佳,她們年齡不算非常年輕,氣質也并非那種可愛型,而是不約而同的散發出一種“舒服”的氣質。
日本女性的“美”大致分為這四類:“可愛的”,“溫柔的”,“性感的”,“理解的”。雖然溫柔和理解表面看有差不多功效,但“理解”會給人帶來心靈上的滿足,它建立在平等的前提上(就像為什么 “so mate” 這種流行詞匯會大行其道)。而“溫柔”則帶著討好意味,它給人更多是一種單線的心情愉悅。所以優衣庫的廣告會給人一種知性美的感覺。
蒼井優、新垣結衣、森繪梨佳拍攝優衣庫廣告
2)“呵護”:
優衣庫一定就是一杯茶,淡淡的,輕輕地,像風一樣撫慰人心。
3)“不占有”:
優衣庫的廣告中運用最多的就是陽光、空氣、水、森林這些自然元素,并且不像一些服裝品牌那樣只是作為畫面背景來偶爾借調,在優衣庫品牌中這些元素是一以貫之的,也由此傳遞出了這種清新自然的舒適感。
如果同樣是看廣告 ,你會發現優衣庫最大的區別就在于,當你跟它的廣告畫面接觸時,并沒有一種被“罩”在里面的感覺,而是反倒給你開了一扇窗,在描述很多看似無意義的畫面,比如聚餐,呆呆的站在海邊,或是家中漫無目的搬弄事物時,都會給你以思考和啟發。
優衣庫的廣告,看下來總是讓人有種清風拂面的溫和感,每一部視頻,每一幀畫面,人是舒服的,風是舒服的,音樂是舒服的,衣服也是舒服的......
這種“不空寂”、“不壓迫”的感覺,很好的詮釋了它的“大眾基本款”定位。并且,它主題也不會太過強烈,帶有一種非常明顯的日本人崇尚自然的意味。在這里面,衣服是服務于人的,人是包含在自然之間的,強調人和自然的和諧共生,這種帶有日本審美的東方禪意,透露著一種可持續、簡單就好的人生哲學,這恰恰是優衣庫的品牌價值觀。所以,跟人心貼著很近的東西,需要炫耀嗎?
優衣庫的品牌表達,是把產品、品牌以及消費者的心理動態融合的最舒服的,它的認知就是美學,美學也是它的認知。
蘋果始終在強調“個人電腦”的物質利益,和 “Think Different” 的情感利益;星巴克始終強調的是“咖啡”的物質利益,以及“自由、愛、尊重”的人文精神;優衣庫則是始終強調“衣服基本款”的物質利益和“’不多不少‘的人生哲學”的情感利益。
它們并沒有單靠概念性的語言邏輯去“說服人”,而是通過一種整體性的傳播方式來感化人、鼓動人。把商品通過不同的傳播形式將其變為具有精神價值的、有個性的、便于普世的符號,傳達給消費者,從而達到無形的、熏陶式的的影響消費者。
品牌重視認知,固然可以很好的利己,占位,但一味強調認知卻會透支社會的耐心。而注重美學,卻可滋養國民的氣質和從容的生活態度。
品牌美學力,是人們感受里的利他共鳴,是沉浸式的熏陶喚醒,認知和美學,一個是短期主義,一個是長期主義。蘋果,星巴克,優衣庫正是從“基業長青”的愿景出發選擇了平衡。
《道德經》有句話是這么說的:“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意思是,古代善于踐行道的人,不是教百姓心機智巧,而是使百姓淳樸自然。百姓之所以難以治理,是因為他們智巧心機過多了。所以,用心機智巧去治國的,是國家的災殃;不用心機智巧去治國的,是國家的幸福。
治理企業,治理國家,以小見大。
我們作為外部視角,在打造品牌的過程中,也遵循“認知 + 美學”的打造邏輯,既重視“理”的術之用,也重視“善”的道之用。
雨林:建立“古樹茶,喝雨林”的品類認知,也帶給消費者“云南生態樂活的文化認同感”。
徽六:建立“老字號瓜片,喝徽六”的品類認知,也帶給消費者“老火練就實力派的徽派文化認同感”;
局氣:建立“老成都家常菜,吃局氣”的品類認知,也帶給消費者“老成都胡同市井的文化認同感”;
大鴿飯:建立“吃乳鴿,大鴿飯”的品類認知,也喚醒了消費者對“嶺南文化的認同感”。
現代社會有許多問題,其中之一就是人們已經失去了強烈的感受力,感受力,不是情緒或心情,也不是興奮的心境,而是覺知、聆聽和感覺,包括對陽光下的樹葉,在樹梢鳴叫的鳥兒,都是一種強烈的感受。情緒或心情會形成殘忍的態度,會被社會所利用,只要落入情緒或心情里,你就成了社會的奴隸。但是人必須有強烈的感受力,美,語言,話語間的靜默,以及對聲音的覺知,這一切都會帶來強烈的感受,只有感受力能夠使人心變的敏銳。
——克里希那穆提
作者公眾號:Rongbrand容品牌(ID:Rongbrand2008)
136 0806 8886【加微信請注明來意】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天府三街1599號(天府三街與南華路交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