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睡覺前,我在朋友圈發了一條說說,算不上是什么文案,也是我以前比較喜歡的情感說說。內容是這樣的:
“有時會覺得,火車是無能的
那么大,卻載不完我的愛
帶到,你的身邊”
然后配了一張在火車站站臺的圖片。
早上醒來,就看到很多人點贊評論,說“這文案!戀愛的感覺都回來了!”甚至還有朋友說:“等我下次去見愛人也要發這條!”……
為什么這條朋友圈會那么吸引人呢?可能有人會覺得,是我個人的影響力。我這里要說一點,我個人的影響力其實并不大,平時的文章閱讀也是很少。
而這條文案,隨便一個人發,都會有很好的效果的。為什么?
因為這條文案抓住了幾個技巧。
首先,一般我們會說火車無能嗎?當然不會,火車能夠載我們在短時間內去很遠的地方,這怎么能是無能呢?這叫顛覆認知。
其次,我把愛“裝進了”火車,而且是火車裝不滿的愛。這一點,也是擬人化了。
最后,人們對于情感的話題是非常感興趣的,從自媒體的熱門領域就可以看出——在自媒體的熱門領域中,情感是常駐的熱門。
那么,借著這條朋友圈文案,我來給大家介紹文案的3大黃金法則。
無論寫文案還是自媒體文章,如果少了吸引這一步,那就沒有人看,最終的結果是,你寫的這條文案,只不過是多了一條文案罷了,但沒有任何效果。
比如說,我把那條朋友圈文案改成“下車了”,然后配上一個在站臺的圖。那么,這樣的文案,會有人關注嗎?會,但是,一定會大打折扣。即便關注的人,關注的點也不過是“這么晚了、去哪浪了”之類,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關于吸引,我介紹四個技巧。
江小白的文案,為什么會有那么多人喜歡?其實,就是抓住了人們的一個重點心理,那就是對“情感”話題的興趣。
比如:
“所謂孤獨就是,有的人無話可說,有的話無人可說?!?/p>
這是生活中孤獨的情感。
“想見你的人,二十四小時都有空。”
這是關于愛情的情感。
我們去看看江小白的文案,它不僅有生活中的情感,愛情的,還有親情、友情、個人內心等等……
在文案中,打“情感牌”,一直都很好用。
有的文案,可能只有一句話,有的會有很多。無論長短,如果你的第一句話或者僅有的一句話,不能做到吸引人,那么就不要再談之后了。
在《文案訓練手冊》一書中,作者也是反復強調,我們文案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受眾閱讀第一句話,僅此而已。
從這看出,文案的第一句話,是至關重要的。
我們來看看這段文案,是出自《奇葩大會》第二季的片頭口播:
“食物填滿的不是肚子,填滿的是日子
吃好每一頓,才能過好這一生”
看第一句“食物填滿的不是肚子”。當我們聽到這一句話的時候,我們在心里都會有這樣一個疑惑:“不是填滿肚子,那是填滿什么呢?”
然后,我們就會帶著這樣的疑問繼續閱讀下去。
至此,你已經達到了你的目的——受眾閱讀了你的第一句話——并且還會繼續閱讀下去。
這一點就是在朋友圈的那條文案中提到的。
其實我們看到的不少自媒體的文章,也都會在標題中用上這種技巧。
比如“天天喝水也可能中毒”、“年薪百萬卻被開除”、“曾是自媒體大佬,如今窮途末路”、“炎熱夏季正午,卻下起了霧”……
當我們看到這些標題后,我們的第一反應都會是:“為什么呢?”帶著這個疑問,我們往往會打開文章閱讀,以解開自己心中的謎團。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顛覆認知”這個技巧時,一定要記得能夠向受眾解釋清楚。就像《奇葩說》的辯手一樣,你說了一個別人沒有聽過的觀點,你得讓別人聽到你圓了這個觀點啊,不然的話,連你自己都解釋不清楚,又怎么能讓別人信服呢?
前幾天,我寫的一篇文章被大號轉載了——《《奇葩說》告訴我們,寫接地氣的文案有多爽》,而且在其他平臺的閱讀量也是非??捎^。
這篇文章就是借助了當時的一個熱點——《奇葩說》中,黃執中輸了。
這篇文章發表后,也收獲了很不錯的效果。
在文案中,巧借熱點,也能收獲非常不錯的效果。
比如,高考期間的“逢考必過”文案、雙十一期間的“光棍”“大促”文案等等,這些都是熱點。
需要注意的是,熱點文案,往往是具有時效性的。比如,你在今天寫雙十一的文案,連馬尾巴你都追不上了。
當我們吸引人看過來后,我們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打動別人。
我們總不能這樣,在安靜的客廳里,咳嗽一聲,吸引了眾人的目光,然后什么都不做,那么別人就會把目光再次移走。
記住,我們寫文案,可不只是讓別人看過來。
那么,如何打動別人呢?
昨天還在和朋友分享,寫好故事,才能更讓別人認可你。就像我認識的一些做個人品牌很厲害的大咖,他們往往在個人故事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而且有很棒的效果。
人們喜歡聽故事,無論是神話故事、愛情故事、哲人故事等等,我們都喜歡聽。
那么,在寫文案的時候,加入故事,可以更能打動別人。
比如,在文案中,適當性的加入品牌的故事,或者是個人的故事,讓受眾讀了,就像親身經歷一樣。
為什么“至臻體驗”這樣的文案不能夠打動別人呢?
你想想看,如果是你和你的朋友聊天,你的聊天話語中都是這種“至臻”啦、“皇室”啦,一類的,你讓你的朋友怎么聽得懂?
我們寫文案,要像和朋友聊天一樣,給受眾一種談話感,對方還不會被你打動嗎?
記住,和異性表白,能打動對方的可不是“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保牵拔覑勰恪?。
我們試著回想一下,當我們在大街上突然聽到有人喊“美女或者帥哥”,我們是不是會立刻四下張望?
為什么?因為“美女或帥哥”,可能會和自己有關,雖然經常我們會自作多情,但是我們的行動卻依然如此。
我們都會更加關注那些與自己有關的事情,比如“漲工資”、“房價”,比如“熬夜”、“孤獨”,再比如“性別”、“地域”等等。
比如之前看過的一個網易云的文案:
“小時候總是騙爸媽自己沒錢了,現在騙他們自己還有錢。”
當我們看到這樣的文案后,我們的反應就是——這不就是說的我嘛!
《文案訓練手冊》中還說,文案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提高銷售力。也就是說,我們寫文案,其實就是為了說服受眾消費罷了。
那么,說服別人,也是需要一定的技巧的。
比如,今天要寫一條關于鮮花的銷售文案,文案是這樣的寫的:
“19支新鮮玫瑰,原價150元,現特價銷售99元,今天24點截止。”
那么,對于喜歡鮮花的人來說,這樣的誘惑,足夠說服他購買。因為,這和他的利益相關。
在他的心中,就會這樣想:“平時也會購買玫瑰,何不在這個優惠的時間購買呢?還能省不少錢?!?/p>
沒有人能夠拒絕“省錢”的誘惑,如果有,那一定是家里有礦。
有時,你介紹了再多的產品詳情,不如這一句“促銷”。
很多時候,我們拿不定注意,都是因為沒有詳細的選擇。
想想看,當我們不知道吃什么的時候,往往是因為沒有菜單擺在我們面前,但當我們看到了菜單后,我們就會很容易的做出選擇。
比如,我們在寫一個產品文案,給用戶做出選擇。如:
“產品:50元
服務:100元
產品+服務:100元”
那么,如果是你,會怎么選擇?
當然會選擇最后一個了,因為同樣的價格會得到很多。
但是,如果我們只寫“產品+服務:100元”,那么,你覺得會有更多的人消費嗎?
不會,因為沒有對比,沒有選擇,這會讓受眾心中產生一個疑惑——這個產品和服務,到底值不值這些錢?
如果一支口紅色號,是某位當紅明星在用的,那么受眾也會更愿意購買。
這是在給受眾找一個消費的借口——連自己喜歡的明星都在用,自己怎么能不用呢?
所以,在寫文案的時候,我們也要替受眾找一個消費的借口,讓他覺得,這次消費是“合理”的,這樣就不會有“我再想想”的念頭了。
就比如說,家長們花200塊錢給自己買一件衣服都覺得是奢侈,但是,如果是花2000塊給孩子買衣服,家長絕對的毫不猶豫的。因為這個借口是:我是給自己的孩子購買的。
好了,關于文案的3大黃金法則以及10個文案技巧,就說到這里了。
我們來總結一下。
3大黃金法則與10個文案技巧:
黃金法則一:吸引
黃金法則二:打動
黃金法則三:說服
最后,如果你只靠靈感寫文案,你一定會死得很慘!
作者:徐雁冰
來源:徐雁冰
136 0806 8886【加微信請注明來意】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天府三街1599號(天府三街與南華路交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