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客戶讓我選個代言人
如果問,做廣告最興奮的事情是什么?那么挑選代言人值得一個提名。
最近,我在服務的一個客戶就提出找代言人的需求,并且給出不菲的預算。接到這個任務后,我先是腎上腺素飆了5秒,但喝了兩口冷水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懷疑,這家企業,現階段真的需要代言人嗎?請代言人的目的是什么?我嘗試以我的理解,去解答這個問題。(代言人包括專家、普通消費者、名人明星3種,以下代言人特指名人明星)。
代言人,所謂 “代 ” , 就是代人辦事 ,所謂“言”,就是發言。所以,從字面理解,代言人就是代表品牌、產品或服務,發表官方言論的人。
那好,品牌做得最好的是誰?是宗教,在基督教中,神父就是上帝的代言人,他們的作用可以歸納為:傳遞信息、轉述理念,培養信徒。按照廣告語言去轉碼,對應的就是傳遞賣點,轉述態度,培養粉絲。所以,代言人的作用,本質上,就是為了給品牌賦能。
大多數情況下,占據稀缺資源的是代言人,企業付錢給代言人,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能看到很多品牌不請明星代言人,比如蘋果。從品牌賦能的角度理解,幾乎沒有一個明星能為蘋果賦能,因為沒有哪個代言人能超越喬布斯,相反的,如果蘋果請了代言人,就是蘋果在為明星代言人賦能,需要付錢的不是蘋果公司,而是代言人。
所以,誰占據了稀缺資源,誰就是強勢品牌。
那么,代言人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呢?我的理解很簡單:情感移植。
代言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品牌,有其擁護者,其中包括粉絲的信任,粉絲的想象。而品牌與代言人的結合,倒不如說是兩個品牌的結合,強勢品牌將自己的流量、流量轉化率、標簽移植到弱勢品牌,幫助弱勢品牌形成品牌識別,加強品牌個性,建立品牌形象聯想,代言人在這個過程中為品牌賦能,品牌在這個過程中形成品牌資產。
舉個例子,你特別中意鄰桌的一位男孩,認為他與眾不同,又發現他經常喝一種飲料,你在超市貨架上購買這款飲料的概率就大大提升;在公司里有一位知心姐姐,你很信任她,當她向你推薦一款新口味的奶茶時,你會嘗試去購買。以上兩種情況,就是情感移植在發揮作用,甚至不需要明星代言人,只需要普通消費者。
所以企業做品牌,終極的目的,就是讓用戶成為品牌的構建者,讓用戶幫你做傳播打廣告。
在傳播學中,代言人是一種直接信源,企業通過編碼信源向接受者發送信息。在赫伯特·凱爾曼分析中,信源具備3種屬性,即吸引力,可靠性,感染力。基于這個理解,代言人作為一種直接信源,發揮作用主要從以下4個方面。
1、吸引受眾注意;2、增加受眾信任度;3、激發用戶向往;4、改變受眾觀念。
代言人通常是俊男靚女,大家都愛多瞅幾眼,這是人類生存與繁殖的本能決定的,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好看的事物會帶來愉悅感,進而影響對品牌的正面評價。再加上明星團隊長期的投入,使其具備一定知名度,大眾有熟悉感。二者共同作用,使得代言人出現在廣告中,能夠吸引路人的注意,當品牌與代言人一起出現時,受眾會將注意力轉移到品牌和產品上,提高了廣告展示的觀看率。
如果代言人被認為是個可信的人,代替品牌發出主張時,受眾會把這種主張當成其個人的觀點,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內化”。
舉個例子,我們認為黃渤是個可信任的人,他代言人人車,就會給這個品牌增加信任度。另一方面,如果代言人恰好具備特定的能力和技能,比如韓寒是專業賽車手,代言汽車相關品牌,就具備可靠性和專業性,從而內化受眾的態度,使受眾對其信服。
人性中有八大原力,其中之一就是我們向往變得更加完美。我們在買衣服的時候,銷售員都會說一句話,喜歡就試試。這太致命了,一旦你穿上合適的衣服,脫下來之后竟然會舍不得,以至于滑到收銀臺將它買下。這就是廣告中的“提前獲得”。
代言人的作用,就是替消費者提前獲得,讓你想象自己獲得后的樣子。并且向你招手,看見了嗎,只要你買了它,就能像我一樣。
每個品牌,也有其主張和個性。拿快消品舉例,快消品因為價格低,消費者卷入度低,產品本身難以差異化,所以企業投入巨資去打造品牌個性,以此形成品牌護城河,比如可口可樂的個性是歡樂,百威的個性是真我。在品牌個性形成過程中,代言人憑借自身的感染力,去加強品牌的個性,甚至建立全新的品牌聯想。于是我們看到,NIKE與一線運動員間簽約,出專屬球鞋,傳遞立刻去做的態度;小野電子煙找到陳冠希,加強其不羈和野的個性。消費者感受到了旗幟鮮明的個性,才會去擁護品牌,從而構建品牌的忠誠度。
代言人的正確使用,最核心的一個標準:成本有效性,即品牌與代言人之間的適配。具體可以拆分為,明星評估和品牌匹配。
在明星評估端,ADMASTER造了一個CSI模型,從社交影響、吸睛指數、品牌助力分析明星的綜合指數,數據化一個明星現在火不火,搜索星數就可以查看明星具體得分。
(圖片來源:ADMASTER)
現在,一堆備選人出現,如何挑出代言人?這里就需要品牌介入,我分為3個部分,個性匹配,受眾匹配,預算匹配。
明星有人設和標簽,企業或者產品也有其個性和主張,在大多數情況下,選擇代言人需要考慮個性匹配。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陳道明代言OPPO手機,大家都會覺得納悶,因為前者代表著成熟和品質,后者是年輕和個性,這就是個性不適配造成的問題。值得一提的是,一個人身上的標簽是最重要的前3個,太靠后的標簽會影響受眾感知,也就是傳達率。拿出紙筆寫下備選人的錢3個標簽,再去和企業個性做匹配。
受眾匹配的目的很直接,代言人要發揮帶貨人的作用。這也是目前各大手機企業的做法,之前小米請了吳亦凡代言,就一舉提高小米手機的女性用戶占比;王石代言8848鈦金手機有效果,因為知道王石的基本都是企業老板和商業人士。還有一點,雖然薇亞和李佳琦有眾多關注者,但目前我們更多認為二者是渠道,就像人們逛超市一樣,逛李佳琦的淘寶直播間就是看看有什么可買。
這里的費用不僅指現在的錢,還包含了檔期和未來的錢,為什么呢?因為有機會成本。機會成本指的是,我因為選擇了A,而放棄了可能從B和C獲得的收益。代言了你,我就不能代言同品類品牌,我少了一個代言數量等等。還有就是媒介投入,這里存在著一個閾值,如果預算太低,只能請到知名度很低的代言人,或者你的媒介預算有限,只能在局部區域打點水花,都不能沖破閾值,這次大概率就要賠錢。
以上是對代言人命題的一些思考。
1、代言人的本質是為品牌賦能
2、代言人通過情感移植發揮作用
3、代言人發揮的4種作用:
吸引受眾注意、增加受眾信任、激發受眾向往、改變受眾觀念。
4、選擇代言人考慮成本有效性
明星CSI模型、品牌匹配模型。
回到我個人的問題,和客戶聊過后,我們發現他的痛點是,品牌的知名度沒有匹配上品牌的市場地位(銷售額),解決方案是找一個全國老少都臉熟的名人,有資歷有咖位,和品牌一起出現,客戶想找的不是代言人,而是形象大使。要解決客戶的“我是大品牌”難題,除了知名度,還要培養出品類中領導品牌的認知,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總的一句,企業要先思考是否有必要請代言人,進而開始各項評估,找對代言人只是第一步,更要用好代言人。
成都廣告公司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作者公眾號:木土木木(ID:mutuyumumu)
136 0806 8886【加微信請注明來意】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天府三街1599號(天府三街與南華路交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