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欣,首發:罵我
有關市場營銷趨勢的猜想,今年已是第三年了。盡管每年押中和打臉的觀點難分勝負,但每年沉下心來做些務虛的思考,賭一賭自己的判斷力,終歸是有幫助的。不多廢話,還是老樣子,所有猜想觀點依舊點到為止,不做大篇幅的詳細分析闡述;同時,觀點趨勢中宏觀微觀視角兼有,思考維度深淺不一,大家各取所需,挑自己喜歡的看就好。
那個躺著把錢花出去(做推廣),自然就有銷量進賬的好時代過去了。你看,很少再有市場人還把飽和攻擊的概念掛在嘴邊;一切市場行為都要向[增長]看齊的熱潮衰退了;業界風靡一時、趨之若鶩的流量池也都干涸/私域了……歸根結底,大家(營銷)賬上沒錢了。
不過好的一面是,企業越是囊中羞澀,老板們對營銷的態度就越回歸理性和科學。與其四處盲目獲客、瘋狂擴張增長,企業主們開始更加在意:
如何充分挖掘每一條營銷渠道的坪效;
如何充分榨取每一名數據化用戶的價值;
如何充分汲取每一次失敗營銷的經驗;
如何充分提升每一個營銷環節銜接的系數;
……
這都是市場營銷人在苦日子里必須煉化的基本功,也恰恰是精益營銷精髓所在。說到精益思維,并不是新造的時髦概念,也不是高深晦澀的理論體系。其實它就是一種意識,考驗你對市場營銷的全局觀以及對環節持續優化提升的偏執。所謂全局觀,就是你能從多高的視角鳥瞰營銷鏈條,找到更多隱藏的地圖版塊;所謂持續優化,考驗你是否把每個環節都做到足夠精細有效。
精益營銷講究的并不是某場活動或營銷事件一炮而紅,而是長期里好上加好精益求精的提升晉級。所以,這條猜想不需要押注精益營銷的關鍵詞熱度,只需看看一年終了有多少企業實際取勝的案例,自己操刀做了多少項改進優化。
如果19年你看著別人家品牌IP合作分外眼紅的話,那么到了2020年,市場部的你會開心地發現,想要給產品包裝個IP亮點實在是太容易了。是的,行業內充斥著大量的、各種級別各種形態的文創IP正迫不及待地期盼著跟你合作,授權分潤的模式也變得異常靈活。
這是大量文創IP扎堆的必然后果。一方面各大官方出身的博物館都堅信自己會是下一個故宮;老牌文創IP需要不斷曝光出街防止自己過氣;另一方面新生機構里剛剛孵化出的IP形象或內容就基于存活變現;甚至一些企業開啟自產自銷模式,把自己的logo做大做丑、印在別家伙伴的產品上就覺得自己的文創IP大獲成功……
這些不具備運營能力的輕量化IP想要生存下來,就必須尋找到產品宿主。于是,過剩的文創IP最終會淪為眾多企業手中大把又廉價的促銷素材。甚至一些強勢企業完全可以用極低廉的價格一口氣拉來數十家IP合作,搞個文創IP大聯盟+大亂斗。
想想看,“今天設計師休假了,海報產品沒人做,要不我們找幾個IP機構來談合作吧?!笔遣皇怯蟹N選妃翻牌子的快樂呢?
2019年,當你在痛罵無良視頻網站充了會員還要付費看劇的流氓行為時,更多的企業主看到是收費模式的市場培育和試水反饋。企業為了生存牟利,賺錢本該就是主業,哪怕是反復在"挨罵的邊緣瘋狂試探",也一定要想盡辦法把付費會員制這顆誘人的果實咬上一口。
回想一下,現在看熱門劇要付費會員、手機聽歌要付費會員、網絡社交要付費會員、去COSCO、山姆店逛超市也要付費會員,甚至于點個外賣都會鼓勵你為了拿到大紅包而成為付費會員……
更讓企業開心的是,很多人往往都是一邊罵一遍充值各種會員。那么,是不是一旦用戶上了鉤充了會員就萬事大吉呢?按照傳統營銷理論來說,付費會員一定會比普通會員更忠誠、更高頻次地消費使用,甚至能夠搶到用戶的[荷包占有率]&[時間占有率],給對手此消彼長的嚴重打擊……
事實上,目前市面上各種的付費會員,除了讓之前免費的、有價值的產品回歸到合理價值區間外,還遠遠做不到保持用戶的忠誠和排他!
不信問問看身邊朋友,有多少人同時擁有兩家或以上視頻網站會員,尤其是那些為了一部劇而付費一家視頻網站的用戶,他們真的會一直停留在這家網站上觀看其它內容嗎?有多少阿里系88VIP的顧客照樣去買京東plus的會員呢?
所以,各位老板,你們會員付費的市場發力點,到底是落在了會員上,還是落在付費上了呢?你們真的能提供留住會員的服務,還是僅僅提供了值得付費的內容呢?這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單選題,更沒有百分百的對錯。只是想善意地提個醒,會員付費這條路還很長,能走的模式會很多,所謂付費更不是企業高枕無憂的免死金牌。
這里首先要特別提醒的是,我講的是視頻而不是短視頻,是視頻內容而不是視頻平臺。2020年,如果一家企業還沒有把你的營銷重心從圖文轉移到視頻上來,如果還是想不通視頻內容應該如何去使用,那么它必定搭不上這趟市場紅利的末班車。
如果一家代理公司還沒掉轉槍頭去研究視頻內容創作和各種平臺推薦機制,如果還不能完善地提供視頻內容的服務,那么它必將錯失大量的客戶和生意。
這是時代的大勢所趨,犯不著賭上自己以身試法。
既然想搭車,你就必須想明白兩件事:
不要被平臺迷惑,抖音快手是視頻、B站UP主也是視頻;不要被功能迷惑,直播帶貨是視頻,產品售后講解也是視頻;不要被經驗迷惑,品牌故事的創新演繹同樣也是視頻。將內容視頻化,而不是單純制作視頻內容。套用一個已經達成共識的話,如今已經沒有什么互聯網企業和傳統企業,只有已經完成互聯網化和沒有完成互聯網化的公司。
對于絕大多數公司來說,你并不必糾結自己的拍攝和制作的設備太簡單,成品太粗糙,而是要花心思去關注用戶對內容的反饋。放心吧,一定會有大量的拍攝剪輯軟件會幫你縮短自己與專業級拍攝的差距,就像美圖軟件一樣上手簡便。
掌握視頻內容創作原理,快速下場時間,爭取技能方式嘗鮮,而不糾結于技術的專業精湛,這是跑贏視頻標配時代的關鍵。
這條猜想幾乎當下就已經被驗證了,甚至興起了互利網小巨頭的說法。那我們不妨想一想為什么B站會成為商家在2020年必爭的營銷價值洼地。
天時:上條中提到視頻時代來臨,視頻內容的豐富度和消費便利性凸顯。
地利:類型豐富、擁有持續視頻內容創作力的UP主聚集于此,形成規模影響力。加之受眾對于抖音上唯流量是圖營銷號的厭倦(參照微博從思想聚焦到papi醬的變遷迭代),使得B站內容供給更具生命力
人和:小破站多年來悉心運營并共生著大量的高活躍高粘性用戶,強烈的歸屬感使得用戶對有趣的原創內容(哪怕是恰飯視頻)也保有極高的熱情支持。
不過,就算是這樣的價值洼地,沒有規劃思考便一頭猛扎進去的企業,也很有可能面對的是奪命的泥沼。
連續兩年對創意熱店發展趨勢的預判,都狠狠地打了自己臉。如果要申辯的話,只能說是怒其不爭啊。未來兩年的經濟緊縮,會讓很多名不符實的創意熱店淘汰關張,也讓原來自負的廣告人開始冷靜反思。
好創意的作品未必會出街,好技能的公司未必會存活。這才是生意場的殘酷和本質。
于是,小型創意熱店終于從癡迷獨立又舒適的辦公環境,轉向節省成本又能相互協作的聯合辦公模式。兩家公司保證創意獨立又共同辦公,平臺化協作分攤非業務成本,興許能激發出新火花。
注意,這不是說要兩家公司合并,更不是說要同類而居。創意人啊,拿出你們的創意來,去真正的組合,去突破。比如,MCN機構×創意熱店如何?影視娛樂公司×創意熱店如何?圖書館博物館×創意熱店如何?創投機構×創意熱店呢?
請記住,你們叫做創意熱店,而不是廣告熱店。發揮你們的創造力,想想如何讓自己活得更出位更出彩,而不是只盯著4A廣告是不是該去死。
前兩年分別對COPY和ART做了職業趨勢猜想,今年專門說說MEDIA。這里的媒介人是包含廣告、公關數字營銷機構等代理公司媒介伙伴的統稱。在我看來,國內對媒介人能力判斷主要就兩點:
掌握豐富的媒介資源;
拿到有競爭力的媒介價格。
而這兩條又幾乎是伴生關系 —— 如果一名媒介經理沒能力獲得穩定的媒體關系,那么是不可能拿到低價的。就算是背靠著巨型公司或集團化批量采購,也很難把低價優勢轉移成個人能力。
所以,聰明的人媒介人大多數會把精力花在“如何掌握豐富穩定的媒介資源”這一競爭力上。不過如今媒體形態多樣化、碎片化、平民化、媒介人口中喊的老師早已不再只是媒體記者,很可能是突然躥紅、還在上學的小達人。他們可能一夜報價翻番,也可能一周就銷聲匿跡。
如何準確地在其身上找到價值,媒介人更需要將思維經紀人化。
想想看如何與達人或媒體深度綁定,形成合作機制,利用媒介人擅長的優勢,幫這些小達人們更明智地挑選合作機會,物色各類品牌主確保可持續性合作,進而成為能夠為達人出謀劃策又獲益的"經紀人"呢?
有了這個思維意識,相信日常合作時你就不會再琢磨如何多占點達人便宜,而是更具備共同成長的投資意識,成為KOL初代經紀人,才是更有前景的事。
所以媒介人,到底是在公司機構下做只手,還是在伙伴眼中成個寶,選擇權在你。
2020年,如果你想做一名全身心的內容創作者,游離北上廣深,找到一個適合你的城市反倒是個好選擇。
首先,北上廣深等超一線城市提供的職業成長價值和收益比有限。作為內容創作者只需要維系松散的合作結構即可,沒必要每天上下班打卡,等著老板給你升職加薪。想想看在這些城市里,每天三四個小時的車程,高昂的租房或辦公租金,這些被消耗掉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它們不香嗎?
其次,從內容素材來說,超一線城市已經是一片紅海,大量的MCN機構流水線一般瘋狂輸出同質化內容。與其與他們掙扎搶創意搶素材,不如選個有趣的城市或地標,帶著這些城市寫字樓里的漂泊者去別處看看。
另外,隨著各種廠商品牌主們的市場下沉,其他城市里反而會提供著大量的就業機會以及目標受眾。如果你更了解某個細分市場或下沉市場的受眾喜好和習慣,反而會成為品牌主青睞的KOL。
最后,之所以說游離而非脫離,是因為作為內容創作者只要具備意識,那么與超一線城市信息同步并非難事,加之若是要參加各大內容平臺的扶持計劃或是品牌主活動,會有非常多機會往返于各大城市。
記得,觀眾更買賬的是那些有趣有質量的內容,而不是你到底住在哪。
成都廣告公司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136 0806 8886【加微信請注明來意】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天府三街1599號(天府三街與南華路交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