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太妃榛果不要糖,來源: 咖門
近期,最火的話題有兩個:
第一是“乘風破浪的姐姐們”;第二是,乘風破浪的喜茶,又雙叒叕道歉了。
這是喜茶因衛生問題第4次在官方微博上道歉。官博道歉,是一個好的危機公關思路嗎?
*業內人士發來一篇討論文章,與大家分享。
飲品行業人可能都聽說這件事了,甚至可能已應付過一輪有關部門抽檢冰塊,但還是先復盤一下事情發酵的時間線,搞清楚到底發生了什么。
首先,南京這次抽檢發生在6月2日,也就是官微道歉發出的11天前。
可想而知,喜茶南京涉事門店和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員,已經忙活好一陣了,只是到上周末才被披露到公眾視野而已。引爆點來自官方主動披露了抽檢結果。
這種抽檢,對飲品業的夏季來說其實很常見。但南京玄武區市場監管局采用的抽檢標準,很罕見。我們看下新聞原文:
劃重點:對于飲品店現場制售的原料冰塊,“無國家標準”,而這次抽檢采用的是“預包裝飲料標準”。另外,菌落總數、大腸菌群和致病菌也不該混為一談。
即便是不適用的標準,監管人員也坦白說“數值不算高”,但喜茶還是“被約談”了。真是當頭一棒!
飲品現制冰塊的國家檢測標準缺失,并不是新鮮事。食品安全領域的專業人士一定記得早在2013年夏天發布的一紙公文,當時,多少餐飲品牌喜大普奔:
更詳細的權威意見,可以參考食安領域的專家鐘凱博士@鐘大廚在江湖 的微博長文章——
誰是誰非,一下子就搞清楚了。
接下來,我們看看這次危機事件中,公共輿論傳播的路徑是怎樣的。
第一波輿情發生在6月12日周五,上午11時許,江蘇區域媒體開始報道。
新聞源頭很清楚,來自玄武區市場監管局6月12日上午召開的新聞發布會,有現代快報的照片為證。
新聞發布會現場,圖片來自現代快報
第二波輿情是最為關鍵的,發生在6月13日,周六,官微當天上午9時46分發布道歉聲明之后,短短半天,輿論的大火迅速燃燒到幾乎所有重量級央媒。
6月13日這一天,中午11時左右,聯商網、江蘇衛視的報道都還在以政府的說法為主,援引的都是前一天發布會的素材。但很快,中午和下午新發生的媒體報道,幾乎全部援引了喜茶官微截圖。
周六,晚間19時至20時,輿情蔓延至央視財經、界面、彭湃等全國性媒體,負面評價的態勢已不可逆轉。
這個時間段發布的、耐人尋味的媒體報道有這么幾條:
商業周刊中文版:《喜茶再次道歉》央廣新聞:《喜茶又出事了》深圳特區報:《喜茶又雙叒出事了》。
你可能會問,就算不用官微發道歉信,央媒難道就不會跟進?
還是會的,從地方媒體傳播到國家級媒體,可能也就是三五個鐘頭的事情。但是,量級和態度,取決于危機公關中品牌采取不同的渠道和內容應對,結果會大不相同。
尤其別忘了,從6月2日抽檢到6月12日政府披露之間,有著整整7個工作日的時間,喜茶的政府事務團隊有充分的溝通機會,避免監管部門對外披露這個富有爭議的抽檢結果。
而且在第一波區域媒體報道之后,危機公關的黃金時間里,喜茶依然有充分的溝通機會,不至于在一天之內被“蓋棺定論”、被國家級媒體“圍攻”,把莫須有的“食品安全的鍋”全部背下。
6月15日周一開始,#喜茶就南京飲品檢出微生物污染道歉#的輿論聲量、話題熱度已經明顯降至最低。但品牌在食安領域的負面印象,很難在短期內消除。
令人不解的是,在危機公關的黃金時間內,喜茶選擇了在官微發布道歉信。
喜茶官微道歉全文
這無疑是主動給大眾媒體送上了一顆射向自己的子彈,將原本勉強可控的區域級傳播,直接炸到了全國范圍。
為什么這么說?
傳播上,內容、渠道和受眾需要統籌考慮。喜茶官微粉絲70萬人,其中,江蘇的粉絲占比多少?又有多少粉絲在道歉聲明之前,就已經看過江蘇媒體的報道,并且能夠明辨事情發生的原委呢?
官博道歉的結果,好的一面是極大縮短了輿論傳播時間:都主動道歉了,不用再反復討論了,迅速了結、退出熱議。
壞的一面在于,在很多人眼中,道歉=認錯=真的錯了,從此污點再難洗刷;此外,假如換個城市,再發生錯誤標準的抽檢,認還是不認?
新浪微博上,#喜茶就南京飲品檢出微生物污染道歉#這條Tag,閱讀量超過2000萬。
隨手一搜,發現另一條高位Tag#喜茶道歉#,似乎是從杜蕾斯跨界海報事件,喜茶官微道歉上了熱搜開始的。
微博有了tag,也就有了記憶。自從出現這條言簡意賅卻殺傷力極大的tag,個別顧客消費的投訴個案,也開始在微博上@喜茶 并添加#喜茶道歉#了。
微博有了tag,也就有了記憶
字越少,事越大,滾雪球般不斷傳播的時間也越長。短短一年多時間,#喜茶道歉#就積攢了2.2億的閱讀量,像一顆不定時炸彈。而南京事件無疑是雪上加霜。
近幾年,國內的大環境里,政府公關與媒體公關越來越密不可分。
對頭部品牌來說,非常需要兩個領域皆有涉獵的通才,或者兩個團隊合作非常緊密,決策者站在足夠的策略高度來把控全局,力求對信息傳播的精準控制。這是我們看待喜茶事件必須考慮的專業背景。
我們需要時刻保持清醒,政府公關和媒體公關的對外信息必須保持高度一致、動態交流、實時更新。
尤其是此次事件中,第一步政府公關的溝通如果行之有效,后面的媒體危機很可能就不會發生。
由于我們不了解抽檢事件早期喜茶應對的細節,僅就通常情況來提一些應對建議:
1、馬上召集跨部門會議,研究搞懂政府標準和門店執行的差異所在,判斷事態嚴重程度,統一制定對外的基本口徑。
2、商議GA和PR聯合工作應對的主次和順序。具體到這一次事件,應當以GA為主導,在抽檢發生后,與政府溝通清楚標準差異,并爭取避免對外披露。
3、準備一份簡單、清晰的聲明,可以直接發給來采訪的媒體,但是不做主動發布。
4、監測媒體報道,在報道此事的媒體評論區,用喜茶官微號主動發布道歉聲明,僅評論不轉發。并指引對方與喜茶的公關團隊聯系,以便于進一步溝通,對標準問題作出適當澄清。和媒體的溝通情況要隨時通報GA團隊,以免跟政府發布的信息不一致。
5、同步準備一份模擬問答,發給公司內部員工,解答當下的事態情況,并指引門店員工如何回答媒體、顧客、家人朋友等任何可能的詢問。
6、企業危機管理培訓中,各部門需要提前溝通好,給媒體的傳播監測設定一個流量閥值,當預計到危機事件的聲量即將突破這個閥值時,再主動采用官微發布道歉信這個最后的“大招”。
原本,這篇文章到這里就結束了。但6月17日深夜,喜茶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布了一篇頭條文章,讓我和朋友們再次擔憂起來。
喜茶在官方微信發文
遇到什么事,就發一篇官微長文章——是一種好的處理方法嗎?
當官微頻頻用來道歉、坦白,甚至“示弱”,粉絲還會被感動嗎?
喜茶的成功,體現在對品牌IP化的先知先覺,對Z世代粉絲心理的直覺,對產品力趨勢的洞察,對品牌流量紅利的自信。
面對百般變化的新茶飲市場,喜茶的一向風格是主動出擊,自帶熱搜體質。
但“品牌流量思維”用到公共事務領域,效果未見得讓人滿意。
根本原因在于,兩種思維要影響的對象不同。
品牌,影響的是顧客和粉絲;而公共事務影響的對象,是監管部門、專業媒體和大眾。
說白了,他們不易被故事影響,不會被人設打動。在他們看來,品牌不是愛豆,勤奮努力用心,都是分內事。尤其,這是食品安全問題。
當公眾對食安問題有了負面輿論時,如果品牌還想用“品牌流量思維”去發聲補救,那很有可能會越走越遠。甚至帶來更多對品牌食安問題的關注、抽檢,而顧客也會因此更加積極督促和投訴,從而可能會“反噬”品牌聲譽。
從品牌公關的角度來說,喜茶的聲譽還能挽回嗎?
我想還有很多辦法可以嘗試。
首先,優秀的公關自身就是品牌的代言,應當對門店運營、質量品控和員工培訓這些細節都爛熟于心,做到脫口而出。
公共領域的日常溝通,絕不應停留在產品信息乃至品牌信息上,精準而生動地科普工作也應該屬于公關的工作范疇之一。
這個科普,不僅僅是告訴媒體,我們的茶葉從哪里來、泡茶用什么工藝,更應該完整呈現茶飲面向顧客的最后一步,包括為了食品安全、為了極致口感,所作出的投入和犧牲。食安標準的科普,也在其內。
瑪雅·安吉羅說,人們會忘記你說過什么,做過什么,但是永遠不會忘記你帶給他們的感受。茶飲品牌在茶吧臺里所耕耘的一切,包括用心投入食品安全,都應當“表達”給顧客。
這份表達,對門店,是執行操作到位;對品牌公關,則是將這一切梳理成精準而生動的敘事材料,凝結成品牌的一部分。
這些有溫度的內容,讓政府和媒體人比普通顧客,對品牌更多一份了解,更多一份信任,在關鍵時刻才能力挽狂瀾。
今天我下單了一杯金鳳茶王。對杯中的冰塊,我信得過。
真心希望,喜茶能吃一塹長一智,補上公共事務和危機公關這門課,越走越穩。
未來,當媒體圈的朋友們說起喜茶不僅僅是“好喝”,“好酷”,“好玩”,而是“我相信喜茶,因為他們平時真的很用心”時,將為品牌公關帶來更大的贏面。
作者公眾號: 咖門(ID:KamenClub)
136 0806 8886【加微信請注明來意】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天府三街1599號(天府三街與南華路交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