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我們她經濟研究所里一個創業公司CEO發出了一篇文章——
控訴花錢投放了一個微博賬號,帶貨視頻幾百萬播放,評論區「真情實感」,結果進店流量為0。
我感嘆:這年頭竟然還有人會上當,這都2019年了啊,如此復古的話題還發出來?有什么新的信息量嗎?
結果一天后這篇文章就變成了10萬+了……
行業內討論也是眾說紛紜。
有人說賣假貨的想騙人,先被假流量騙了。
又有說這是一波精心策劃好的漂亮的反向營銷。
蜂群今天終于出了回應:寶寶很委屈,寶寶只是要了4萬多,你為什么說我100萬。
雖然說賬號刷水是行業里大家心知肚明的秘密了,經常賺的也是信息不對稱的錢。
但是大家創業都不容易,用來投放的錢也都是血汗錢啊!我以前在創業公司的時候,投放幾萬進去,全公司都是加服務器,加客服,全公司一起設置鬧鐘倒計時的啊!但是到了關鍵時刻,卻沒看到流量,被全公司歧視的心情,你體驗過嗎?創業公司的老板就更慘了,好不容易融了點錢,砸進一個號結果是水號,你知道什么心情嗎?坑爹啊……
即便你是大甲方,用虛假數據交了差,你的KPI是完成了,反饋在銷售數據、品牌口碑上還是會露餡,正所謂百因必有果,刷量投放的報應就是品牌最終還是不火?
蜂群事件證明:恐怕大把品牌還在閉著眼投放……一個健康的行業,需要真實數據,那么問題來了:怎么才能避免投放踩坑呢???
我根據自己的經驗和她經濟研究所各位專家的分享給大家整理了10招基本功,先學起來吧:
1、看幫上頭條的金額。
在想要投放的博主的微博貼的右上角點一下“給它上頭條”,看一下金額,再對比一下同量級的博主,可以大致參考一下微博活躍粉絲定義下的量級。
當然刷量的人也可以偽造出活躍粉絲的模樣。
2、所以要看評論和轉發用語。
假博主下面的評論,用詞基本上都是同義詞,明顯很不走心的評論。轉發時間也沒有規律。真博主下面的評論,就是各種各樣了,一般博主也會回復的。
3、找到計劃投放的博主,然后在下面搶前排評論,裝作忠實粉絲互動。看看有沒有人來贊或者評論我的留言,就可以大概知道粉絲的活躍度和積極性了。
4、看歷史粉絲數增長情況,會不會隔斷時間,穩步增長。
真博主的粉絲數增長曲線一般是連續向上的。假博主的粉絲增長,是跳數字。一個數字直接跳到另一個數字。
5、關注互動數的趨勢:看圖中黃框,機器人的數據進不了【昨日互動數】。轉、贊、評沒有在本身頁面停留超過一定時長的,都不會被統計入互動數。
6、哪怕是非常熱門的kol,發布的內容也不會條條都是爆款,有些話題大家就是懶得理你,或者發布時間不對,所以有高有低,如果每一條就是很高數據這種也一般都是假的。
7、實在不行,找個廣告公司媒介/MCN商務,入行半年都能一眼看出水號。
而且投放做得好的品牌,要么成熟平臺精耕細作,像ICY一樣有自己的KOL庫有自己的KOL生態。要么依靠新流量平臺起來,像完美日記有MCN機構,而且邏輯是投平臺不是某單一某個KOL。當然養一個機構比投放要成本大很多。
順便也說一下其他平臺:
8、先到西瓜去查他的過往數據,看數據曲線是不是有異常,如果有的話,再去看是否因為社群或者什么其他的拉動。結合這個號之前發的內容,看閱讀量和行業熱門題材是不是匹配,這樣就基本能判斷是否水號
9、微信的話針對近期的文章做小一個月的分鐘級檢測,看下有沒有在某個時間段突然有筆直上升的陡壁曲線出現,尤其是在半夜。
10、【B站】可以投,幾千到幾萬,還比較真實。大部分b站還沒簽經紀,價格美麗,就是不能掛鏈接。
11、補充一個更歪的路子,給各位涉足【電商投放】的同學避坑——
商家A,博主+機構B ,微博補量刷手C,電商刷手D ,羊毛黨E。有時候還會聯合起來一起操作。
商家A找機構B做投放,機構B找刷手C做前端補量,順便找電商刷手D做進店下單 (讓A歡喜的不得了)。
隨后的騷操作就來了——刷手D大面積退款 (A開始懷疑人生)。如果商家A設置的發貨時間是8小時以內,羊毛黨E進場,專門打時間差下單,然后申請退款-理由極為正當,小二也正常,這個時候提前賠付到賬,更騷的商戶為了息事寧人,產品還發了。
特別要注意的是,發貨時效是一個小權重,很多運營為了活動權重,把時間段壓縮的特別短,隨后就被羊毛黨盯上了……
(感謝她經濟研究所里的群友的提醒)
最后投放這個事,找到可靠的流量才剛剛只是第一步,想清楚自己的產品的賣點,對消費者的利益點,是不是夠吸引力,理清每一步的轉化路徑,把長期的LTV算出來。
很多人還沒想明白就直接選擇閉著眼投放,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一曲涼涼。
當然,在張雨晗案例這種情況下,流量本身就是0?
投放之路漫漫,我們一起上下而求索。
成都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136 0806 8886【加微信請注明來意】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天府三街1599號(天府三街與南華路交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