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麥青Mandy
經常會遇到一些同行如此感慨:
1、隊伍不好帶啊,團隊好像都聽不進去自己說話。
2、老板不好溝通,招聘自己時說的好聽,但一旦進來了就聽不進去自己的話。
3、合伙人不好溝通,原來以為志同道合,沒想到完全價值觀和做事風格不匹配。
4、與身邊同事一起推進工作實在太難了,完全不是一個頻道上的溝通。
……
雖然管理學書籍上有許多“靈丹妙藥”,網絡大V們也經常會發表類似“不會帶團隊就要被累死”之類的雞湯帖子。但問題是,現實當中,當我們遇到實際問題時,壓根還是無法完美處理,因為你會發現,其實事情好做,但人難溝通。
在企業或者任何組織當中,一旦超過2個人,必然要面臨相當迥異的思維習慣、認知方式、價值觀、以及行為方式,大家往往一開始很難磨合,必然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而這些沖突和問題,往往都還到不了人品層面,純粹就是溝通問題。如我們之前章節當中已經寫過的,點擊查看原文(80%職場矛盾都源于“混雜溝通模式”|職場與戀愛5大通病,80%的職場問題,源于“職商欠缺”)
但這些溝通問題的根源——其實就是認知不統一。
對于品牌操盤手或者企業管理者而言,最難的不是制定戰略,而是如何能保證全員認知統一的落實戰略。往往因為大家認知不統一,而造成組織內部無窮無盡的內耗、矛盾,延宕時機。
認知不統一,往往來源于幾個層面的因素,往往對“認知”影響較大的,是前兩者:
1、出身背景不同
2、職場經歷不同
3、私人生活方式不同
每個人的家庭環境、教育背景不同,從小到大的環境不同,尤其是職業經歷不同,對于個人的認知方式都會有影響。
十年多前我在日本和韓國企業工作時,最為詫異的是日本和韓國企業的“尊卑觀念”極為強烈,每當集團的會長/社長來辦公室,全員都得起立、肅靜、低頭,而且大部分同事是非常接受和認可這種工作方式。日本和韓國企業在對上溝通相當復雜,但在對下溝通又相當簡單。但他們這種風格,顯然和其他國家的企業文化和認知習慣迥然不同,可能年輕一代的國人很難接受這種的方式。
后來我去美國企業工作,但又因為項目調動,接觸到了歐洲總部的領導們,以及身處香港的意大利大老板,日日還要和身處澳洲的合作伙伴聯系,每天都能感受到不一樣的認知沖突——美國人有美國人的認知習慣,歐洲人有歐洲人的認知方式,美國人和歐洲人內部也分派,而澳洲同伴溝通起來又是完全不一樣的思維方式,所以常常不免有誤解和沖突。當年的我,也被迫練就了“一個人=一個聯合國”的溝通技巧。
后來我從外企換到民企后,跟隨創始人/董事長工作時,感受到則是迥然不同。那是我第一次深切感受到什么叫做“民企”。長年累月在外企工作的我,進去民企后,也經常會遇到一些認知上的挑戰,這里不是說我的前老板不好,相反,他人真的非常好,善良正直聰明好學且愛分享,無私的教育了我許多生意與管理上的真知灼見。然而,就是溝通困難,源于大家的認知體系不太一樣。
后來離開民企后,自己親力親為的帶團隊時,就會更加明顯的感觸到,人的出身背景、教育背景、過往職場背景對每個人的認知方式,影響巨大。舉個很小的例子,團隊當中曾有小伙伴是因為自己從小比較自卑,父母造成的壓力太大,讓她潛移默化當中養成了對人對事都容易計較、任何事情都容易往負面的方向去幻想,從而導致與旁人的溝通,充滿了小心翼翼和脆弱,影響了溝通效率。
私人生活方式,也會對職場溝通有一定影響,尤其是對于那些已經有一定家庭生活的職場人。他們往往在工作之余,幾乎全部精力投入在家庭生活,每日不得不處理家庭瑣事,自己與愛人、與公公婆婆、與岳父岳母、與孩子的溝通方式,也會不由自主的影響到職場當中的認知。比如家庭生活中比較容易沖突、負面、抱怨的人,往往在職場上也是如此。
認知不統一常常會造成一個后果——認知偏見。
因為每個人有不同的認知方式,往往都固守于自己的方式,而不愿意接受別人的思想,就會不由自主的陷入一種偏見當中。
比如一位GMV超過400億的互聯網平臺創始人曾經感慨到一句:為什么自己想要推進一些長遠策略,會總是遇到前線某些大將的阻撓,認為與他們平時操作不一樣,就習慣性的去鄙視,總是有許多偏見呢?
我當時聽到這句,也感同身受,這也確實難以避免。因為認知偏見,往往在兩類人當中非常容易出現:
第一類,就是久經江湖又少受挫折的老將,往往恃才傲物、恃寵而驕,也自認為有足夠大的底氣去抗拒公司變化,認為公司或者團隊離開自己就活不了了。這類人往往都是在某個企業當中待了很久的中高層或者合伙人。
第二類,就是自我意識本身過于重的職場新鮮人,這種大部分是因為無知者無畏,也挺可愛的。
但無論哪種情況,“認知偏見”對于團隊而言,都是有負面影響的,需要去謹慎處理,對于確實無法糾正和統一的認知偏見者,只能選擇和平分手的方式,對大家雙方都有益處,最怕囿于過往情感,過于糾纏,猶豫不決,反而會耽誤雙方前進的步伐。
理論上當然可以提許多花哨的概念與靈丹妙藥,但現實當中,往往能夠落地的,就是這兩個:
首先,盡量要去提前篩選志同道合、認知統一的伙伴。其次,加強內部培訓,努力統一認知方式。
如何去提前篩選呢?在招聘面試過程中,就要提前觀察、和主動坦誠溝通自己企業的價值觀、文化、認知方式、行為方式等等,讓應聘者也相對清楚的知道與自己是否氣味相投。
但坦誠來講,沒有人是可以預知未來的,招聘面試時也無法保證自己的眼光就是準確的。往往都是進來后工作合作當中,逐步才能感受到大家的價值觀和認知方式是否統一?或者說,不一定要求所有人100%統一,至少要互相理解、互相配合,而不是互相消耗。
不互相消耗,是成年人相處的基本底線。如果不能互相促進,首先不要互相消耗。
如果實在無法避免,招聘到能力還不錯、但認知不統一的人怎么辦?那么沒有什么靈丹妙藥,只能加強內部培訓,多坦誠溝通,多磨合,努力統一認知方式。
還有一種最為難的情況——如果是和老板認知不統一怎么辦?這也是許多民企職場人常常遇到的問題。一旦遇到和老板認知不統一的時候,可以嘗試如下實際的解決方案:
首先,告訴自己不要“上頭”,不要輕易將工作歸納為老板人品問題、老板格局問題等等。
要先試著去從事情本身出發,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復盤一下思維認知過程,就可能會發現,老板有老板的思考方式,每個人其實都有不同的思考出發點。只要大家的目的是一致的,思維方式上的差異只要不影響做事情,就建議互相包容,互相忍讓一步,將目光聚焦在事情本身,達成目標是第一位重要的。
如果這時過于糾結在對老板的個人評價上,就會很容易引起情緒矛盾,容易上頭,反而得不償失,既無法達成目標,又無法融入環境,久而久之就會自己懷疑——是不是自己有什么問題?為什么和每個老板都相處不來?
其次,如果認知差異極大,那就要借助“外來的和尚”。
邀請外部專家來做內部培訓、或者和老板單獨交流,或者通俗點叫做“洗腦”,要借勢外來的和尚好念經,以此促進雙方認知統一。
在借助外力的過程中,千萬不要自己有“心理落差”,覺得自己明明比外來和尚更專業,為什么老板一旦招聘進來自己就不再重視了呢?這其實也是人之常情。往往民企老板都比較信任“外來的和尚”,一旦你我的身份從“外來和尚”變成了“自己人”,日子久了,必然也會出現各種矛盾和沖突。
第三,如果是價值觀和愿景本質不同,那就要考慮是否分開更好。
很多認知不統一,是源于雙方的價值觀和愿景不同。比如,許多創業團隊為什么分崩離析?為什么合伙人容易拆伙?往往是因為雙方的價值觀不同,比如
有人擅長算計,自私自利,有人卻道德心太重,死活放不開手腳;
有人只是想賺眼前的現金,有人卻是想要長遠發展;
有人稍微賺錢就開始豪宅美女,有人賺了很多錢卻依然質樸如一;
有人更熱衷于個人名譽,為了名可以不賺錢;有人更熱衷于金錢,為了錢無所不作;
有人是想達成私人目的、中飽私囊,有人是想要做成一件對公眾有價值的偉大事業,而非純然為了個人目的。
這些本質上都相悖的愿景和價值觀。所以如果遇到的和自己價值觀迥然不同的老板,就算再想辦法,也無濟于事,因為這已經不是職業的范疇了,而是人性沖突。
總之,團隊管理當中,認知統一是第一要務。職場是一個屬于成年人的世界,而不是小朋友的游樂場。成年人最基本的相處素養,就是不要互相消耗。認知不統一,對于任何組織而言,都是極大地“內耗”,要盡量避免因為認知不統一而造成的問題——先坦誠溝通、彼此諒解、盡力而為,實在不行再和平分手。
與同行共勉:)
成都用戶原創,轉載請遵守規范
作者公眾號:麥青Mandy專欄(ID:mqzwp2015)
作者:麥青Mandy,實戰派品牌營銷與文化IP專家、“大滲透品牌增長理論”與“文化營銷”首倡者、前寶潔,現HBG品牌增長研究院院長、美妝博物館創始人,高校客座講師、著有《非傳統營銷》等。
136 0806 8886【加微信請注明來意】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天府三街1599號(天府三街與南華路交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