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08068886

    如何讓人對你的文案,念念不忘?| 領讀《讓創意更有黏性》 - 成都廣告公司

    時間:2020-03-18

    hello 大家好。歡迎來到營銷人公社。

    今天分享的主題是:如何讓人對你的文案念念不忘?

    換句話說:如何讓你的文案更有吸引力?如何讓別人記住你文案里的核心信息?

    以下,正題開始:

    在生活中,你是不是遇到過這樣的情景:

    給下屬布置工作,你重復很多遍的事情,他就是記不住,遇到具體工作就忘得一干二凈。

    向領導匯報,你精心準備的重點內容,領導總是 get 不到。

    做銷售工作,跟客戶講半天,客戶還是無感,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呢?

    為什么,我們明明覺得很重要的事情,別人卻覺得無關痛癢?

    這個問題的本質,是《讓創意更有黏性》里提到的一個概念:知識的詛咒。

    所謂知識的詛咒,即我們一旦知道了某件事,就無法想象這件事在未知者心里的樣子。

    聽起來有點晦澀難懂,書里給大家舉了個例子:

    兩組人一起做一個游戲,第一組人聽某首音樂,然后跟著音樂的節奏打節拍,另一組人來猜他們聽得是什么歌。

    游戲結果:第二組人根本猜不出來第一組人聽的歌曲。

    在游戲過程中,第一組人對于結果感到非常驚訝,因為他們認為自己已經釋放出非常明確的信號,而且這首歌每個人都聽過,為何別人還是猜不到呢?

    我們雖然不一定玩過這個游戲,但一定玩過另一個類似的游戲:

    誰來比劃誰來猜。

    如果我們是“比劃的那個人”,我們總會感到特別捉急,因為自己明明已經比劃得那么明白了,對方還是猜不出來。

    而另一方面,只要我們當過“猜題者”,就會知道這有多難:在沒有看過答案的情況下,單憑另一個人的比劃,猜對基本靠蒙。

    這就是“知識的詛咒”:對于某件事,因為你無法想象別人不知道這件事的心理狀態(猜題者),所以你很難表述清楚。

    “知識的詛咒”,廣泛存在于生活中的各個角落,可以說,只要有信息傳遞的地方,就有“知識的詛咒”。

    難怪有人發出感慨:世界上最難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裝進別人的腦袋!

    尤其對于我們文案工作者,每天的日常任務就是通過文字來傳遞信息:品牌信息、產品信息、活動信息、公關信息……

    如果搞不定“知識的詛咒”,那么我們說出去的每一句話,都會變得非常不可控。

    想象一下,你用了整整一天的時間寫出來一篇產品詳情頁,結果用戶根本看不懂,即使看懂了也抓不住重點……

    那么,怎么辦呢?

    別著急,《讓創意更有黏性》,這本書全書都是在回答這個問題。

    書里提到了 6 個方法,來克服“知識的詛咒”,讓創意變得更有“黏性”,讓別人對你的話總是“念念不忘”。

    下面,我會為大家一一解讀,并加上我自己在文案方面的思考。


    一、簡單

    在這一章的最開始,作者提到了一個戰爭中的名詞:指揮官意圖。

    在戰場上,形勢瞬間萬變,作為一個指揮官,要求士兵完全按照指令行事是做不到的,可能這個指令剛下達,敵人的策略就變了,過時的指令反而會害了大家。

    怎么辦呢?

    聰明的指揮官,一般會把自己的戰略目標凝練成一個非常簡單的行動方針,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無論遇到什么樣的情況,只要遵循這個行動方針,剩下的事情士兵完全可以自行發揮。

    比如,“瓦解東南地區敵軍的士氣”,就是一個指揮官意圖。有了這個明確的行動方針,所有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靈活作戰。

    從“指揮官意圖”的例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觀點:

    要想信息在傳遞過程中不走樣,信息本身一定要簡單。

    書中還舉了幾個商業中的例子:

    美國西南航空的戰略目標:“永遠做最便宜的航空公司。”

    西南航空的老板深知:人們之所以會選擇西南航空出行,最大的原因就是它比較便宜。所以才會將“便宜”作為公司戰略。

    有了這個戰略目標,一些具體情況下的具體決策,就有了明確的指向性。

    比如:該不該給顧客額外供應一份雞肉沙拉?

    從讓顧客滿意的角度,當然應該。但公司的戰略是“做最便宜的航空公司”,所以為了拉低成本,就不該額外供應這份餐。

    具體到我們的日常工作中,簡單的信息,比復雜的信息穿透力往往更強。

    比如寫產品文案,集中火力描述一個核心賣點,比同時表述多個賣點,更容易成功。

    寫過文案的人應該都知道,如果你啥都想寫,往往啥都寫不好。

    但還有一個問題,有時候我們寫很多,是怕寫少了顧客聽不明白,那么如何在信息盡可能短的情況下,讓表述盡可能地準確呢?

    書中提到另一個概念:基膜。

    所謂基膜,即是大家心中已知的一些概念、認知。我們在信息中有效利用基膜,可以極大地提升單位文字中的信息濃度。

    比如,我們想要向一個沒吃過“西柚”的人描述這種水果,可以這么寫:

    西柚是一種小型的柚子,形似柚子,但皮薄且軟。

    在這段描述中,就利用了大家認知中的“柚子”基膜。用戶知道柚子長什么樣,就基本能知道西柚長什么樣了。

    再比如:如何準確表述一個裝修市場的高性價比服務?

    我們可以講,自己公司采用的是“裝修市場的小米模式”。

    用戶知道“小米模式”是怎樣的商業模式,就基本知道我們的裝修服務是如何運作的了。

    這一章作為全書的開篇,闡述的“簡單”原則,也是其他 5 大原則的先決條件。

    想想我們最開始提到的目標:如何讓人對你的文案念念不忘?

    復雜的信息可不能讓人念念不忘,沒有人喜歡記又臭又長的東西。


    二、意外

    比較一下,下面哪個信息更能吸引你的注意力?

    (1)這個周末,我們不上課,正常在家休息。

    (2)下周一整周,我們不上課,正常在家休息。


    如果你是一個踏踏實實的上班族,我想你肯定會認為第 2 個消息更能吸引你的注意力。

    因為,它違背常識。

    我們最討厭的情形之一,就是在講話的時候對方左耳朵進右耳朵出。

    但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講的東西,本身就不具有“反常”的屬性。如果你說了一個對方認為理所應當的信息,別人就不會認認真真去記住。

    只有打破別人的預期,才能抓住對方的眼球。

    舉幾個文案中的例子:

    “生命,就該浪費在美好的事情上。”

    “認真,你就輸了。”

    “電子書,可以比紙質書更耐看。”


    這幾個文案,都或多或少違背了大家心中的認知,從而讓人“眼前一亮”。

    但要想讓人“念念不忘”,除了抓人眼球之外,還要持續地吸引他的注意力。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書中給出答案:制造知識缺口。

    所謂知識缺口,通俗地理解,就是提出一個在對方認知范圍外的問題,他為了知道答案,就會對你產生持續的關注。

    事實上,很多電影都是這么干的,在開篇設下一個迷局,讓你產生好奇,然后通過 1~2 個小時的電影,一步一步為你揭開謎底。

    比如《天使陷落》,電影剛開始,美國總統就被暗殺(不知道為啥電影里美國總統這么容易被暗殺),兇手嫁禍給總統的貼身保鏢邁克·班寧,這時候大家心里就會產生一個疑惑:

    兇手究竟是誰?為什么要陷害班寧?

    然后大家跟著電影中的班寧,一步一步揭開謎底,并最終成功復仇……

    文案中,我們往往用“提問”的方式,來制造知識缺口。

    知識類大號“果殼”,可以說是專業制造知識缺口的大戶了:

    《同樣一個月沒運動,為什么同事小朱生猛如虎,我卻氣喘如牛?》

    《蔓延100多國的新冠肺炎,為啥現在才宣布為全球大流行?》

    《被迫體驗遠程辦公之后,如何坦然地說一句“真香”?》


    這些疑問句的標題,吸引著你迫不及待地點開文章,補足自己的“知識缺口”。

    包括我自己,也運用了這個套路,本來今天的推文標題,我想用“一篇文章讀完《讓創意更有黏性》”,但考慮到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這本書,或對這本書不感興趣,所以我換成了——“如何讓人對你的文案,念念不忘?”

    當然,并不是每一個吸引人的標題,都一定得是疑問句。

    比如,我們可以嘗試把“違背認知”和“知識缺口”結合起來,寫出類似這樣的標題(同樣來自果殼):

    《北極原本有企鵝,而人類用350年把它吃到滅絕》(啥?北極居然有過企鵝?人類還吃企鵝?我得點開看看……)

    《幫14萬人減肥后,她總結出了這套食譜》(居然幫14萬人減肥?她怎么做到的?我得點開看看……)

    《這個世界太瘋狂了,鸚鵡都懂“概率論”了》(鸚鵡還會概率?我都不會……我得點開看看……)


    這一章主要講的是如何吸引人的眼球,以及持續抓住人的注意力,最后我再來給大家總結一下:注意力=違背常識;持續興趣=制造知識缺口。


    三、具體

    我們從小到大,聽說過很多諺語,比如:

    雙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

    眾人拾柴火焰高。

    船到橋頭自然直。

    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這些諺語,很多都是在很久之前的古代就被創建出來,一直流傳了幾百年,還能被人所津津樂道。

    為何諺語容易被人記???諺語的魔力源泉在哪里?

    這本書給出了答案:諺語,把抽象的概念,變成了具象化的情景和事物。

    比如,“不要因為得不到,而嫉妒別人”,這個表達就是抽象的概念。

    而,“不要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這種就屬于具象化的表述。

    人類的大腦,雖然進化出了理解抽象概念的能力,但“理解”過程本身,就是一種信息的加工處理過程,難免會出現信息的損耗和丟失(俗稱“會錯意”)。

    所以,為了讓別人充分get到你要表達的點,我們盡量采用具象化的表達。

    嘗試比較一下下面信息的不同表述方式:

    “肯德基存在潛在的衛生安全風險”(抽象)。

    “在肯德基吃出了一只炸老鼠”(具象的謠言)。

    “倒入酸奶后,攪拌到適當濃度”(抽象)。

    “倒入酸奶后,攪拌到牙簽插進去不會倒”(具象)。


    在文案中,我們描述產品賣點的時候,也要盡量為它找到一個具象化的使用場景。

    比如我們想要描述一個產品“比較貼合身體”,就可以這么寫:

    “一套瑜伽做完,依然貼緊我的腰”(做瑜伽的場景)。

    “拉伸、跑步、蹦蹦跳跳也不會掉”(蹦跳運動的場景)。


    四、可信

    現在是個信息爆炸的社會,打開手機、電腦,無數信息鋪面而來,有時候很難分得清哪句話是真的,哪句話是假的。

    因此,除了讓信息盡可能地簡單、具體、抓人眼球外,我們還要讓人感覺這個信息值得信賴。

    本書的第 4 章,講了幾個讓人產生信賴感的技巧:權威、反權威、細節、數據、吸納特拉測試、可檢驗性驗證。

    下面為大家一一道來。


    (1)權威和反權威

    同一個信息,不同人說出來,可信度往往大不一樣。

    在生活中,我們尤其信賴名人,或者某一領域的專家所說的話。這源自于一個樸素的理念:他名氣那么大/那么大個專家,總不會騙我。

    因此,你會看到很多廣告、文案里,大量使用了專家和名人代言。

    使用專家和名人代言,本質上是利用他們的“權威性”,為自己的產品做一個擔保。

    但這種擔保有時候也會翻車(比如李佳琦直播糊鍋事件),所以我們可以尋求另一種信任感的支撐:真實消費者現身說法(書中稱為:反權威)。

    比如為了提倡大家戒煙,拍攝一個紀錄片,詳細地記錄一個吸煙成癮的人最后身患癌癥、垂死掙扎的過程,最后吸煙者不得不在 30 出頭的年紀就走向死亡,留下幾個年幼的兒女。

    最后由這個親身經歷者來發出呼吁:不要像我一樣,因為抽煙白白丟了命。

    比起權威人士的擔保,這種“眼見為實”,更能產生信任感。

    其實,如果你看過地方電視臺的醫療廣告,你應該造就見識過這種“消費者證言”的可怕威力:一名患者(往往是50歲以上的老頭老太太),用老家方言講出自己的患病過程(方言顯得更真實),然后吃了某某神藥,奇跡般的痊愈了,現在腿也不哆嗦了,腰也不疼了,身體倍兒棒吃嘛嘛香。

    這種廣告從十幾年前出現,直到現在依然占領著龐大的地方媒體資源,可謂屢禁不止。

    為什么可以這么持久?因為它真管用。


    (2)細節

    還記得奧格威老爺子那句著名的文案嗎?

    “這輛新型勞斯萊斯在時速60英里時,最大的鬧聲來自電子鐘?!?/strong>

    細節往往能誕生好文案,是因為細節提升了“畫面感”,讓人仿佛親眼看見。

    所以,細節里,同樣藏著信任感。

    書里提到幾個例子:如何證明一個社團在招錄學員時充分考慮多樣性?

    “事實上,團里待的時間最久的是一位73歲的老人,名叫托馬斯·德懷爾(Thomas Dwyer)。他一輩子都在美國政府機關上班,1988年退休后加入我們,之前沒有任何舞蹈經驗。現在他在我們團里已經17年了。”

    如何證明一位母親很愛自己的孩子?

    “約翰遜太太每天睡覺前,都會看著他兒子洗臉刷牙,對了,他用的是一把長得像《星球大戰》里黑武士達思·韋德的牙刷?!?/strong>

    在一則信息中,加入了“73歲老人待了17年”、“兒子的《星球大戰》黑武士牙刷”等細節,讓整個信息顯得更加可信。

    著名的華與華公司,為廚邦醬油設計的廣告語,也體現了細節的力量:“就在這里,曬足180天!”


    (3)數據

    如果一個信息里有數據,往往會顯得非常嚴謹和科學,因此更可信。

    比如:“跟蹤結果顯示:參加完我們課程的學員在半年內平均漲薪67%”。

    這句文案,就比單純的講“我們的課程可以幫您加薪”,顯得更加可信。

    但作者在這里著重強調了一點:數據雖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體現這些數據。

    比如,我們可以這么描述爆米花的健康風險:“爆米花中富含飽和脂肪36克?!?/strong>

    但這種表述,目標對象是無感的,36克這個數據離我們太遠了。

    我們可以通過類比,來增強數據的威力:“爆米花中富含飽和脂肪36克,相當于吃一整天的垃圾食品?!?/strong>

    這樣一類比,效果立竿見影。

    當然,除了類比,我們還可以利用“意外”的元素。

    比如我們想要表達彩票的中獎概率特別低,單純列出數據,目標對象是無感的。

    真正讓人意外和驚訝的,是——“彩票中獎概率比被雷劈中的概率還要小幾百倍?!?/strong>


    (4)西納特拉測試

    這個名詞大家可能比較陌生,沒關系,你可以簡單地理解成:極端案例擔保。

    通俗來講,如果在某個極端案例的情況下,信息依然成立,那么在普通情況下信息的可信性就會更強。

    比如:如果一家物流公司,可以承擔《哈利波特》的配送服務,中間沒有發生盜版資源的流出,甚至曾經承接過高考試卷的配送服務,那么它承擔一個普通電影的配送服務就根本不在話下。

    在寫文案的時候,我們也可以運用這個技巧,比如,我們形容一個產品非常耐摔,我們可以這么寫:“經過 1200 次離地 10 米墜落測試,我們的產品堅固如新?!?/strong>

    如果從 10 米的高度掉下來都沒問題,那用戶就會相信,在普通情境下把產品掉在地上,根本不會摔壞。

    類似的還有坊間流傳的一些產品故事:

    “諾基亞可以用來砸核桃”

    “Zippo 打火機可以擋子彈”

    ……


    (5)可檢驗性驗證

    除了以上幾種方式,在本章的最后,作者還介紹了一種更直接、高效的信任感來源:邀請對方自己驗證真假。

    比如,如何讓選民相信,里根總統在任期間,并沒有很好地提升經濟?

    你可以列出一大堆的數據、表格,來佐證你的觀點,但這些都還不夠簡單粗暴。真正一針見血的方式,是讓選民自己思考一個問題:“回憶一下,里根當總統的這4年,你們有沒有比4年前的自己過得更好?”

    如果里根真的沒有有效的提升經濟,選民自己通過對比之后就可以得出答案。

    在文案里,其實這個套路也被廣泛運用。怎樣證明你家的產品比別家的產品更好?

    很簡單,只要列出一個清單,從外觀(支不支持星座定制),到性能(3檔按摩還是6檔按摩),再到安全性(是不是5V低電壓),一項一項與競品做對比,只說事實,不講故事。

    這就相當于邀請顧客佐證,來了一個現場 PK(雖然是文字上的)。

    這個方法,雷布斯在小米剛出來的時候就運用地爐火純青:不服?來來來,不服跑個分!


    五、情感

    回想一下,什么樣的場景,讓你在幾年、十幾年后依然歷歷在目?

    我猜,可能是某一年的生日你收到的特殊禮物,可能是大學畢業時同宿舍兄弟揮淚離別的場面,可能是第一次和心愛的人牽手……

    為什么這樣的場景更能讓人記憶?因為里面藏著濃濃的情感。

    本章最開始,作者講了一個非洲馬里 7 歲小女孩的悲慘現狀。

    在對比測試中,比起書面上非洲的貧困人口數字,聚焦到小女孩身上的故事,更能讓人行動起來,為非洲慷慨解囊。

    為什么會這樣?因為書面上的數字是冰冷的,但 7 歲的小女孩是活生生的個體。

    個體的故事,更能激發大家的情感。

    除了聚焦個體之外,書中還提到了另外幾種實用的方法:指出對方收益、帶入想象、聚焦身份認同……

    方式各有不同,但目標只有一個:喚醒目標對象的情感,從而讓他們對你的信息“念念不忘”。

    比如,美國德州曾經出現大量亂扔垃圾的現象,為了改善這一情況,州政府找到大量德州出身的名人、明星,并賦予他們一個共同的身份:德州佬。

    在廣告中,他們反復強調自己“德州佬”的身份,從而喚醒大眾對于“德州人”的身份認同,與此同時,他們在廣告中推出一個口號:“別把德州弄亂!”

    這就是通過塑造身份認同,喚醒大眾的情緒,在“維護共同身份”的情感驅動下,亂扔垃圾的人真的減少了很多。

    再比如,如何讓學生們理解戰爭的殘酷性?

    單靠閱讀史料、看紀錄片,都沒辦法讓學生們感同身受。

    一位美國的教師是這么做的:邀請兩名學生,現場扮演戰地醫生和負傷士兵,并用兩把手鋸來現場進行截肢手術(用的兩根牛腿骨),現場鮮血淋漓……直到10年之后,學生們再次遇到這位歷史老師,依然會提到那堂課。

    為什么記憶如此持續?因為他們不僅知道了戰爭的存在,而且現場看到了、聽到了、感受到了……這,就是情感的力量。


    六、故事

    “故事”是這本書里寫的最后一個黏性法則。也是最強的一個。

    可以說,故事本身就擁有其他 5 項法則的威力:

    故事的主旨往往簡單而明確(簡單)。

    故事的戲劇性總會打破預期(意外)。

    故事里藏著大量的場景和細節(具體)。

    故事的線下傳播通常發生在親戚朋友之間(可信)。

    故事里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情感(情感)。


    如果你覺得上面5個法則比較難掌握,單純講好一個故事就能讓你的創意充滿黏性。

    比如,書中講到了打印機維修師之間,相互分享維修經歷,以此共同增長經驗:“今天遇到了一個情況,打印機顯示E053的錯誤代碼,我本來以為是……然而這并不能解決問題,最終我們發現只是一根雙電暈管壞掉了。”

    如果是在書本上學習E053錯誤代碼的相關知識,維修工們可能學過就忘(就像我們高中背課文一樣),但每個人相互分享自己的維修故事,則更能讓人“念念不忘”。

    書中還講到賽百味幫助一個大胖子減肥成功的故事:一個胖子,一日三餐只靠吃賽百味,輔以簡單的運動,就成功減掉了220斤!

    這個故事如此深入人心,賽百味的銷售額因此上漲了18%……

    在這一章,作者給出了3大故事情節模板:


    (1)挑戰情節

    主人公克服巨大的內部或外部阻礙,最終贏取勝利。

    比如我們熟悉的:破釜沉舟、背水一戰、反敗為勝、丑小鴨變天鵝……都是主人公在巨大的壓力和阻礙下,堅持到最后獲得勝利的故事。


    (2)聯系情節

    突破種族、敵我陣營的阻礙,產生聯系。

    比如:西方的羅密歐和朱麗葉、中國的梁山伯和祝英臺,都是差距非常大的兩個人因為愛情產生了聯系,最終走到了一起。

    常見的聯系情節,還有類似《北大畢業生改行殺豬》、《百萬年薪高管辭職賣煎餅》,“北大”、“百萬年薪”和“殺豬”、“煎餅”看上去差別很大的元素,最終產生了聯系,這就是聯系情節。


    (3)創造情節

    講述人們利用腦力智慧戰勝困難的故事。

    比如:阿凡提用腦力狂虐巴依老爺的故事,亨利·福特發明流水線提升效率的故事,都是創造情節的很好體現。

    雖然總結出了這 3 個故事模板,但在本章最后,作者著重強調一點:好的故事,不是生編出來的,而是在生活中尋找到的。

    像之前提到的那個賽百味大胖子減肥的故事,就是賽百味的一家加盟店老板發現的真實案例。故事如此強大,我們應該時刻留意身邊的好故事。


    總結

    今天一口氣把《讓創意更有黏性》給大家講完了(長呼一口氣)。

    在本文的最后,再次把這 6 個黏性法則給大家小結一下:

    1)簡單——聚焦核心信息

    2)意外——抓住人的注意力

    3)具體——讓人一聽就懂

    4)可信——產生信賴感

    5)情感——讓對方關心、在乎

    6)故事——信息的糖衣炮彈


    其實,很多文案里的套路,都是脫胎于一些國內外營銷大師的研究成果。

    比如今天提到的打破預期、制造知識缺口、細節、消費者現身說法……都是文案里常用的實戰套路。

    類似的好書還有很多,接下來有時間的時候我會再次跟大家分享另外幾本書。

    好了,今天就到這里,我們下篇文章再見。


    成都廣告公司作者原創,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作者公眾號:營銷人公社(ID: MarketingCommune)

    136 0806 8886【加微信請注明來意】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天府三街1599號(天府三街與南華路交匯處)

    活動策劃攻略
    欧美日韩一区二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精品蜜桃久久久久久| 日韩免费不卡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 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郑州公司| 精品九九人人做人人爱| 久久久无码精品午夜| 久久香综合精品久久伊人| 亚洲国语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专区片高清久久久| 四库影院永久四虎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综合网| 国产精品一区12p| 亚洲精品无码不卡在线播放HE| 久久96国产精品久久久| 亚欧洲精品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m|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香蕉|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模式| 午夜精品美女自拍福到在线|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人妻| 国产精品一久久香蕉产线看| 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热re99久久6国产精品免费| 国产成人精品曰本亚洲79ren| 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欧美一区麻豆|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毛片a在线|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93|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日韩|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三级| 99在线精品免费视频九九视| 欧美国产精品va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网址| 正在播放国产精品每日更新|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久久| 亚洲AV永久纯肉无码精品动漫| 国产亚洲午夜高清国产拍精品 | 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专区|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成人片国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