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08068886

    關于營銷推廣的這10個誤區! | 成都傳媒

    時間:2020-04-13

    2020年,風險與機會并存。

    從目前看,全球疫情嚴峻,消費安全感尚未到來,大部分非剛性消費持續滯后,需求萎縮加之外需乏力,國內消費市場競爭也必將更加激烈。

    對市場人而言,挑戰也持續加劇:

    如何能精準刺激消費心理?

    如何更有效和目標用戶溝通?

    每一分錢是否能花在刀刃上?

    ……

    焦慮情緒下,各種觀點、理論、方法也層出不窮。

    近三個月的時間觀察、實踐以及同行基于實操結果的交流,我們發現,在變量之中,很多事情反而能夠看得更清楚:

    包括誤解和謠言,也包括機會和紅利

    哪些事情值得做,哪些事情值得觀測和謹慎,我們要警惕的思維范式和要反思的實踐有哪些。

    值得做一個系統梳理。關于營銷的這10個誤區,分別是:

    1、品效合一

    2、直播帶貨萬能說

    3、koc

    4、我說的時候,你在認真聽

    5、理性決策人

    6、花小錢、辦大事

    7、念slogan

    8、鋪路式營銷

    9、B站

    10、模塊化分工

    一、品效合一

    應該是從17年到現在,營銷圈最熱門的議題了。

    去年有人說,裂變可以做到品效雙贏呀。然而裂到現在,成功的業務寥寥無幾。

    今年有人說,直播能品效合一!比如老羅這場直播,可不是品效都有。

    說這句話的人,我覺得根本沒有認真看這場直播。

    在直播開頭,老羅就說了,我們首次亮相,選的都是知名品牌。

    不好意思,沒有品牌知名度,這場秀的門檻都邁不進。

    那能邁進的品牌,就能品效合一了嗎?

    從帶貨銷量看,據說前三位都還不錯。

    品牌呢?我們看了這些品牌的百度、微信指數,絕大部分都是從當天高峰后面迅速跌落。并不能看作品牌力的提升。

    以石頭掃地機器人為例

    直播賣貨說到底,還是效果端的收割。況且老羅這次,事件營銷的屬性更大,并不是典型的直播賣貨。

    具體邏輯留到第二部分細說。

    先說品效:

    品效合一,從中短期看,能實現的路徑就是:量變迅速引起質變

    沒錯,就這么簡單粗暴,只有巨量而正確的砸錢推廣,帶來品牌和效果的雙豐收。

    具體分兩種情況:

    一、從品牌端,巨大投放,無論是品牌鋪天蓋地推廣,還是借助大平臺、大流量、大資源集中轟炸,這是唯一能驅動品牌帶動效果的動力;

    二、從效果端,花大錢補貼,無論聚劃算還是拼多多,靠讓價吸引巨大流量且持續一段時間,為自己打造出【性價比】、【實惠】標簽,這是唯一能驅動效果反推品牌的推力。

    以上兩種方式,都是因為一端發力足夠大,引起了另一端的反應。

    ——對大投放而言,雖然大部分人,從心智到轉化需要時間,但也有人更沖動、容易影響,或者廣告正好打中這部分人的需求,雖然比例不高,但因為基數實在大,仍能表現出來對效果有強力拉動。

    ——對大補貼而言,因為讓利幅度大,補貼持續時間相對大促更長,在消費者心中樹立起#優惠#、#高性價比#的形象。

    這是目前看到的,唯二真正品效達成的方式。

    除此之外,要在一次傳播、一個廣告中,實現品效兩個目的,基本不可能。原因很簡單,任何信道都存在一個固有的通道容量,信息傳輸的速度不可能超過信道自身的容量。我們在溝通的時候,想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傳遞多重信息(品牌信息+效果引導信息),就會容易出錯,最后一件事情都說不請。

    但是,拉長時間維度,品效合一肯定是可行的:持續建立品牌護城河,并擴大銷售渠道和觸點,加之產品力,形成品效協同的良性循環。

    總是貪圖捷徑的心理要不得。

    商業世界,并沒有那么多捷徑可以走。

    二、直播賣貨萬能說

    直播賣貨不是萬能的,不做直播賣貨也是萬萬不能的。(注意,這里說的是直播賣貨,不是說這直播這種形式。)

    打個比方,直播賣貨補足了線上購物的導購缺失——類似百貨的柜姐和賣場的促銷喇叭。

    ——柜姐的作用在于臨門一腳,面對面、對話式的安利產品,講述個人體驗,給予一些私人折扣或者贈品。李佳琦薇婭也好,店鋪自己的主播也好,都有這個作用。

    有的時候,可能是逛街的無意時候看到,就和柜姐聊聊(刷抖音、快手),有的時候有明確購買目的,直接殺去專柜(進店鋪或商詳頁)

    ——促銷活動意在釋放低價搶購的信號,類似大超市扯著喇叭喊今天雞蛋最低價,一些時間充裕的人就開始排隊買。頭部主播們釋放的就是這個信號,我有全網最低的價格,快來快來。

    第一種直播(柜姐作用),應該屬于電商標配了,對增加轉化、增強粉絲粘性以及新品推薦都會發揮很強的作用,尤其感官沖擊力強的商品;

    第二種直播(促銷活動),主要作用在于在爆款引流(就像超市靠超低價的雞蛋拉客,讓大家在超市轉悠轉悠就不知不覺買了一堆)和清庫存(類似季后清倉大甩賣)

    這些作用都很有用,如果還沒采取行動,建議趕緊做起來。

    然而,直播賣貨并不是萬能的。無論以上哪個目標,它的作用都在于銷售這一端做收割,替代不了品牌認知、市場推廣和心智影響,這里,我也大膽說個題外話,直播賣貨的帶貨數據好,但其實也并沒有甲方想象的那么好,黑產幾乎是業內從頭部到腰部主播都心照不宣的秘密:

    投放的一部分費用,用于主播刷單,刷單能獲得平臺流量加權推廣,加推后以此吸引真實流量促銷售。

    因此,總結一下,就是直播賣貨要做,對銷售有幫助,但不能夸大作用,也替代不了扎實的品牌建設、市場推廣和用戶溝通。

    換個角度說,如果建立好品牌認知,在直播的收割效應也會更明顯,因為如果溝通雙方對所談論的事情在理解上的一致性越高(對品牌有認知和信任),互信息就越大,溝通的效率更高。因此,對熟悉、信任的品牌,直播能發揮更大的效率。

    而對新品、粉絲不熟悉的品牌,據我們觀察,主播在直播的過程中,也會有意淡化品牌,強調功效和價格,這就意味著這價格要有更大的補貼,同時品牌也難以被粉絲記住。

    三、koc

    koc本身并不是營銷黑洞,但具體到Koc的使用方式, 還是存在不少錯誤判斷決策。

    在具體展開之前,先說一個理論。

    個人的表達如何能產生積極有效的影響?

    第一、在于這個人本身屬性

    從信息對人的影響上看,互聯上數量占壓倒性的大眾意見,對我們的影響,遠沒有想象中那么大。事實上,一個權威人士對改變我們想法的作用要超過成千上萬的草根。

    這個道理在營銷領域其實被廣泛使用,有投放經驗的人都知道,看似找頭部媒體、頭部意見領袖價格很貴,但遠比找一堆中腰部的實際性價比更高。

    那為什么還需要KOC呢?

    因為第二個對影響力產生作用的重要因素,是表達方式。

    在職場上,大家有個共識是:對于重要的事,面對面溝通的效率遠大于電話、電話又大于純郵件或者線上溝通。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J希勒,發現了這樣一個事實,94%的人購買股票的決定,不是根據新聞,而是親朋好友的推薦。

    因此,能更近距離、更有人情味、甚至面對面的表達,威力非常強大。

    其實最厲害的koc,就是那些老年人保健品推銷員,這些人挨家串門的聊天、舉辦培訓班溝通、日常噓寒問暖,把口頭威力發揮到最大。

    但是這里,值得注意的是,這些koc能夠建立起頻繁、親切、熟悉的溝通范式,才能發揮作用。

    這就決定了,比如在微博、在抖音找500個koc一次性合作,通常是無效的做法。這些人遠不如權威人士產生的作用,而且只是在公域一次性溝通, 溝通的方式還是簡單粗暴的告知,基本不會產生作用。而只有培養一批熟悉業務(最好是自己員工),能和同一受眾重復、頻繁溝通的私域koc,才能發揮作用。

    Koc是養成游戲,不是投放策略。

    對同一家公司來說,養成需要時間,這部分koc的數量是有限的。而要維護koc的成本也不小。因此,重視頻繁復購或者客戶終身價值管理的公司,培養koc理所應當,但并不是所有企業,都要把精力和資源重點投入在koc上,更不能直接把koc當成投放策略。

    提個醒,找一堆koc投放,這是內容平臺和社區大力推薦的投放方式,因為頭部僧多粥少,變現空間有限。希望你們來投一堆中腰部,不僅增加現金收入,還能帶動更多koc入駐和發布內容,活躍生態。

    別被他們輕易忽悠拉。(劃重點,這里可能要考,哈哈)

    下面兩個誤區和偏見,可能長時間都存在,但在目前輿論復雜、觀點和情緒激蕩的情況下,更容易給營銷造成損失,寫出來的意義也是提醒同行和自己。

    四、我說的時候,你在認真聽

    沒有多少人會對你的產品和品牌抱有很大的興趣和忠誠。更別說廣告了。

    這個共識說起來其實很多人都有,只不過實際操盤的時候總是會忽視。

    好像用戶們伸長脖子,像電影院里排排坐坐好一樣,等著你的廣告。

    別笑,真的,很多人潛意識都是這么想的。尤其大公司,有的時候不自覺的以為,我有個風吹草動,理應大家都感興趣。

    事實上,輿情很殘酷,尤其今年上半年,幾乎每周都有熱點,情感觀點激蕩,稍不留神用戶的注意力就完全轉移。

    因此,我覺得在設計營銷內容的時候(無論視頻、圖片、新聞還是其他),都能提前做一遍預想:誰會注意到,哪些內容能吸引人看到第五秒,廣告出現后怎么樣讓大家不反感……

    當然,也有不少品牌廣告能做到,讓用戶認真聽、認真看:

    要么品牌特別牛逼,比如蘋果、華為

    要么廣告特別有價值,比如非常具有搞笑、有趣、共鳴、知識、審美價值等

    其實在這里,還想說一下直播(不是賣貨)和互動視頻,因為邊看邊互動,而且是強互動,注意力在整個過程中都不會輕易流失,逼迫你認真看下去。我們判斷會是非常重要的內容營銷形式。

    五、理性決策人

    在疫情期間,大部分人也應該更清楚的認知到:

    絕大多數的購買行為,不是理性驅動,更不是理智決策。

    否則,為什么會有不理智的哄搶和囤貨,甚至雙黃月餅搜索量都提升了呢?

    很可惜,做市場推廣的時候,很多人又不由自主地建構了一個【理性人假說】,希望消費者精明、清晰、冷靜分析后,篤定地購買了你家的商品。

    通常做法是,僅僅把廣告賣點和產品功能優勢當做唯一武器,甚至把和競品的競爭優勢(這種優勢可能非專業人士都難以感知)當做最強炮火。

    這種思維,本質上是違背科學的。

    早就有研究發現,在一個人決定買與不買的過程中,人腦兩個區域起到了關鍵作用:第一個區域是『伏隔核』,主要提供愉悅感,當看到喜歡的商品,就會變得很活躍。研究發現,這個區域越活躍,越可能購買;另一個區域是【島葉】,當人變得痛苦或者不愉快,島葉就會活躍,人就不太可能購買。

    如果人面對買與不買的糾結時,這兩個區域都很活躍,最終決定,要看哪個區域更活躍。

    這個實驗說明,人們購買決策是兩種感情的較量,正面感情超過負面就買,否則不買。理性的作用對感情提供信息和輔助。

    所以,商家要說服客戶,不應該直接就羅列數據、依據、賣點,而應提供足夠的動機、提供正面誘因,并減少負面情感因素的影響。

    從實踐看,有一種做法很值得借鑒,就是不去說產品本身的優勢,而是給用戶故意講一個不夠完整的故事(缺少解決方案),這個故事的答案,需要讓用戶自己找到,品牌只提供線索和路徑。

    可以關注一個叫【野獸生活】的品牌,主要做生酮產品。這個品牌十分擅長講這類故事,講生酮帶來生活方式的變化、讓人更健康、感覺更好,前期就是不提自己的產品。看到的人想要了解,那歡迎你自己去找吧。

    這個品牌現在已經是輕食行業top5了。

    六、花小錢,辦大事

    老板們都希望可以花小錢辦大事。

    但實際上,這樣的幾率有,不過不確定性大,可遇不可求。

    無論是撿漏的資源,還是刷屏的創意。都是小幾率。

    真正花錢的厲害之處在于:

    花大錢能辦成特大事,一個錢當好幾個錢用,獲得巨大溢價,拼眼光和判斷力,以及執行力。

    花小錢能辦中事,錢不算多,但聲量對比同行,更大,更在圈層引起反響。考驗的是用戶洞察、創意策略和執行力。

    持續花小錢,能積累成大事,比如持續的品牌IP建設,每次投入不多,但積小成多、滴水穿石,逐漸構建出鮮明的品牌形象,成為重要品牌資產。

    這三件事,看起來容易,但其實很難。需要厲害的判斷力、出色的營銷策略和洞察,以及持之以恒的高水準產出。

    七、念slogan

    很多非營銷背景的人會說,直接點唄,把產品主張直接濃縮為一句slogan,再把slogan說給每個人聽不就行了。

    本來嘛,信息量越少越好啊。

    這首先是一個認知的誤區。

    信息量才不是越少,越明確。

    實際上,因為信息在傳遞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噪音干擾,如果一段信息編碼過于簡單,很容易受噪音影響被誤判,反而如果一段信息編碼是由更長的字段,即使里面1、2個字符被錯看,你也能大概理解是啥意思。

    所以,克服噪聲的正確辦法,就是增加信息的冗余程度。

    這和我們日常對話非常類似,我們日常交流都有很大的冗余度,有的時候還嘰里呱啦重復幾遍,即使有幾個字沒聽清楚,也能大概理解啥意思。

    所以,想讓別人充分理解,應該提供一定冗余的內容,并且多說幾遍。

    尤其現在,品牌權威性解構,媒體碎片化,品牌越來越需要讓用戶理解自己想說的內容,除非巨額廣告費,誰也沒辦法記住和理解slogan。每個品牌都應該思考,該怎么讓用戶真正理解、記住想傳遞的信息。

    有一種高效的方法是:

    你怎么日常和朋友對話的,就怎么和用戶對話。

    正常的對話不是對著你朋友說一句slogan,而是用彼此能理解的語言,反復說幾遍,保證大家都能了解其中的意思。

    釘釘在B站的系列視頻、小紅書種草、話題營銷、有意思的短視頻……都是這種這個道理。看似內容不少,并沒有非常直接、惜字如金的溝通,但被證明,是更有效的溝通。

    伴隨著權威媒體逐漸消解,一句slogan搞定一切的方式早就不存在了。

    八、鋪路式營銷

    不好意思,對這類營銷并沒有找到一個專業的代稱。

    于是我自己給它發明了一個詞——鋪路式營銷。

    因為最近發現,挺多人在制定營銷策略或者推廣任務的時候,都有鋪路的思維:

    就是看有哪些渠道能觸達,然后把這些渠道規劃清楚,再把內容散發出去。

    市場推廣工作就變成了一個鋪路的工作。

    然后把渠道費結算一下、看一下內容有沒有發。Over。

    問題在哪兒呢?

    在于:你把道路鋪好,路那頭是受眾,理想情況是想把信息傳輸給用戶。然而一個受眾每天經過無數條路,看似觸達到,但其實大多數情況下,都變成無效信息被忽略了。

    這部分【觸達】其實就是湊數而已,用于項目結案和匯報,實際作用微乎其微。

    和鋪路的思維相對的,其實是看重人而非渠道。

    設計營銷方案,應該模擬人的路徑:

    目標用戶會關注什么話題、會經過哪些觸點,容易被什么吸引——在這群人的路徑上不斷設計觸點。

    有人說,這不就是大數據精準營銷嗎?

    沒錯,可問題是,巨頭名下,各APP之間數據并沒有打通,你可以在阿里生態、騰訊生態里實現路徑管理,但是用戶用了其他APP,不就沒辦法追蹤了嗎?

    另外,用戶觸點太多了,線上線下、手機電腦,還有個人社交、口頭傳播等。

    所以,還有一種思路是在這些人可能聚集的廣場上,打造出一個吸引人的【冰淇淋車】——爆款內容、熱門事件、有趣話題。讓人們情不自禁的圍過來,花錢,感受完了還給朋友們推薦。

    這就是爆款和內容營銷的意義所在。

    下面會說一下B站,也是最近特別熱的營銷陣地。我的結論來自實操經驗和效果,以及和業內朋友的溝通。估計比較有爭議性,也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九、B站

    最近關于【再不去B站,你會錯過對年輕人機會】這類文章層出不窮。說實話,我對這種恐嚇式的說法一直非常反感。包括之前的增長黑客、裂變、品效論。

    題外話,強烈呼吁業內多一點懷疑和思辨精神,不要人云亦云啊。

    對年輕人營銷=去B站做營銷么?

    在此之前,讓我們先了解B站。

    第一、B站用戶集中年輕人不假,但并不是全部年輕人都在B站。有一個事實是,B站和知乎的用戶高度重合(不是小紅書哦!),重合到兩家公司都覺得【知乎B站,必有一戰】。然而,營銷圈里普遍覺得知乎做營銷難度大,尤其做內容營銷。那B站就會容易么?

    亙古不變的道理,說服精英比說服大眾難多了,無論是大學生還是小學生。

    我建議大家去B站看一個up主的視頻,標題大概是《抖音、快手和B站的小學生是什么樣的》,里面的B站小學生,在講成年人可能都聽不懂的少兒編程。總體來說,因為用戶屬性和圈層文化,B站的視頻質量是精而優。整體用戶知識素養、眼界和審美能力也高。這部分人,其實是最難被打動的人。

    而對品牌主來說,要在B站制作非常精良而且時長不短(無法批量化制作),本身難度不小,如果和up主合作,說實話,價格真不便宜。

    所以,選擇B站觸達年輕人,難度大,性價比并不高(想想知乎)。相比而言,抖音、快手、小紅書的難度明顯低得多,還能批量化生產內容。

    當然,人群特別精準(比如娛樂影音、知識服務、部分美妝穿搭等)或者特別財大氣粗(比如阿里系)的玩家,可以不疾不徐,把B站作為一個和年輕人培養感情的陣地,但對大多數產品和服務來說,即使用戶是年輕或者要觸達新用戶,為什么不選擇更高效、更便宜、更好執行的陣地呢?

    誠然,有人玩得很熱鬧,但我們在研究一個平臺的時候,永遠不要看最頭部的玩家,,而是看這個平臺商業模式是否能服務更多的商家,且處于良性循環。

    營銷不是為了創新而創新。

    而是為了商業目標(無論長期還是短期收益)而采取最高效的方式。

    十、模塊化分工

    傳統市場部,或者說現在大部分市場部還是按照職能模塊分工:

    做媒介、做品牌、做新媒體、做活動、做效果渠道……

    這樣分工的弊端也越來越明顯:

    因為,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新模式、新機會層出不窮,這種分工體系下,一個固有的職能部門,很難立馬適應新需求或者找到新的突破口。

    現在營銷的反應速度越來越快,對營銷人的要求也更綜合,如果局限在一個很窄的領域里,對個人而言也是十分危險的,因為很可能你勝任的,已經不再重要。

    我們生活在一個加速的時代。

    這個時代,游擊隊往往能戰勝正規軍。壁壘森嚴的等級制度,往往不堪一擊;靈活而扁平組織,轉頭快,能力綜合,更佳游刃有余。在若干扁平組織中,往往還能孕育出新的力量,給整個組織帶來生機和活力。

    因此,團隊最佳的組合模式,是按項目更靈活地組織,而不是傳統的分地盤、劃界限。這樣保持流動性,能最大程度激發積極性和空間。給優秀人才更多的成長機會。

    最后,談談個人。

    我認為,對市場人個體而言,最佳的人才特征是:

    ——核心能力突出,能打硬仗

    ——綜合能力不拖后腿

    ——具備軟實力

    在營銷領域,需要具備核心能力,這是個人的不可替代性所在,這部分能力并不是學術上的能力,而是能夠在任何時候實際發揮出來,打硬仗的能力,比如用戶洞察、數據分析、精準營銷、創意策略、商務資源等。

    綜合能力不拖后腿,指的是營銷基本功扎實,擁有基本素養。對于其他領域可能不是最勝任,但也能扛。

    軟實力指的是邏輯、溝通和學習、抗壓能力。

    當然,在一個好的組織生態里,能良性促進這些能力的積累和增長。

    什么是好的團隊呢?

    當臨時有一個緊急任務來,負責的成員發現是之前沒有接觸過的新領域

    第一時間,ta會是反思:為啥我居然不熟悉?

    第二時間:ta會馬上思考,怎么能在最快時間上手,這和我擅長的領域有什么關聯?

    而不是:為啥是我來做?

    十一、總結

    1、品效合一:中短期唯一能實現的路徑是量變迅速引起質變。巨額密集廣告投入引起效果端反應,或者密集低價補貼形成高性價比的品牌聯想。

    (這里不要誤解:那是不是除了大手筆投廣告,別的可以不要做了?并不是,長期的品牌建設和積累,才能在更長久的時間實現品效良性提升,品牌護城河也不是靠廣告就能砸出來)

    2、直播賣貨萬能說:直播賣貨是收割作用,類似商場的柜姐和超市賣場的促銷員。前者作用在于促進銷售轉化,后者在于釋放低價信號,作為爆款引流和清倉。

    3、koc:koc是不是投放策略,是養成策略。不要在公域流量平臺散投koc。

    4、我說的時候,你在認真聽:沒人很關心你的產品和廣告,除非品牌特別牛逼,或者內容特別有價值。

    5、理性人決策:人們購買決策是兩種感情的較量,如果商家要說服客戶,應該提供足夠的動機、正面誘因,減少負面情感因素的影響。

    6、花小錢辦大事:這實在這可遇不可求;真正厲害的是:花大錢能辦成特大事;花小錢能辦中事;持續花小錢,能積累成大事

    7、念slogan:現在的溝通不是對著用戶說slogan,而是用彼此能理解的語言。

    8、鋪路式營銷:把信息鋪在各條路上輸出的方式,很可能造成無效觸達。要么研究用戶的路徑來有效觸達,要么在目標人群聚焦的地方用內容吸引關注。

    9、B站:影響精英總是比影響大眾更難,無論是大學生還是小學生都是如此。營銷不是為了找新陣地、而是要找效率最高的陣地。

    10、模塊化分工:在一個加速的時代,游擊隊能發揮的效能,遠高于等級森嚴劃分清晰的組織。營銷人的最佳能力組合:突出的核心能力+綜合能力不拖后腿+軟實力。

     

    作者:市場部網

    來源:市場部網(scbw2006)

    136 0806 8886【加微信請注明來意】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天府三街1599號(天府三街與南華路交匯處)

    活動策劃攻略
    国产精品第1页| 久久久精品国产Sm最大网站| 国内精品99亚洲免费高清| 国产区精品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影库免费看|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综合av永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下载| 99久久精品费精品国产 | 98精品国产自产在线XXXX| 蜜桃麻豆www久久国产精品 | 青草热久免费精品视频| 99久久人妻无码精品系列| 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手机日韩精品视频在线看网站|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综合网|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免费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久| 88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老司机在线观看| 国产高清国产精品国产专区| 免费看一级毛片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 国产精品成熟老女人视频| 国产精品亚洲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网站欧美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色先锋先锋影音在线资源站| 久久91精品久久91综合|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在线观看 | 欧美精品人爱a欧美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毛片|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精品人妻码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精品黑人粗大视频| 国产人成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AA|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中文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