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營公舉小磊磊
原標題:青年大院被屏蔽,新聞實驗室被封,這些新規你造嗎?
從2020年3月1日起,《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開始實施。
這份規定和新媒體從業人員息息相關,規定對網絡信息內容生產者,服務平臺明確了相關要求,總計四十二條。
例如內容生產者不得使用夸張標題、內容與標題嚴重不符。不得開展網絡暴力、人肉搜索、深度偽造、流量造假、流量劫持、虛假注冊賬號、非法交易賬號和操縱賬號等違法活動。規定中的內容生產者是指制作、復制、發布網絡信息內容的組織或者個人。
違反規定的后果也很嚴重。例如會被警示整改、限制功能、暫停更新、關閉賬號、約談、限制從事網絡信息服務、網上行為限制、行業禁入、承擔法律責任等。
與此同時,這兩天新媒體行業發生了些大事。
易嵐創辦的「青年大院」等公眾號被屏蔽(階梯性處罰,搜索不到),方可成創辦的公眾號「新聞實驗室」被封號,期間雙方互相通過公眾號炮轟對方。
2月26日,「青年大院」炮轟「新聞實驗室」為美國洗地
2月27日,「新聞實驗室」通過文章進行了聲明
2月27日,「青年大院」再次發表文章批判「新聞實驗室」
雙方微信文章進入爭議階段
2月27日,咪蒙發表聲明稱「青年大院」公眾號矩陣和其沒有任何股權關系
2月28日,「青年大院」公眾號停止更新,目前手機端可以打開歷史文章,但搜索不到公眾號,PC端無法打開歷史文章
2月29日,「新聞實驗室」發表文章稱「青年大院」是自媒體界的怪胎,沒有價值觀,沒有底線,顛倒黑白,吸取流量
2月29日晚間,「新聞實驗室」公眾號被封
規定字數很多,基本上大多數條例都和新媒體從業者息息相關,除了眾所周知的「紅線」,其中有一些新規定大家需要遵守。
網絡信息內容生產者不得制作、復制、發布含有下列內容的違法信息:
歪曲、丑化、褻瀆、否定英雄烈士事跡和精神,以侮辱、誹謗或者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的;
違反規定的,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應當依法依約采取警示整改、限制功能、暫停更新、關閉賬號等處置措施,及時消除違法信息內容,保存記錄并向有關主管部門報告。
網絡信息內容生產者應當采取措施,防范和抵制制作、復制、發布含有下列內容的不良信息:
(一)使用夸張標題,內容與標題嚴重不符的;
(二)炒作緋聞、丑聞、劣跡等的;
(三)不當評述自然災害、重大事故等災難的;
(四)帶有性暗示、性挑逗等易使人產生性聯想的;
(五)展現血腥、驚悚、殘忍等致人身心不適的;
(六)煽動人群歧視、地域歧視等的;
(七)宣揚低俗、庸俗、媚俗內容的;
(八)可能引發未成年人模仿不安全行為和違反社會公德行為、誘導未成年人不良嗜好等的;
(九)其他對網絡生態造成不良影響的內容。
網絡信息內容服務使用者和網絡信息內容生產者、網絡信息內容服務平臺:
不得利用網絡和相關信息技術實施侮辱、誹謗、威脅、散布謠言以及侵犯他人隱私等違法行為,損害他人合法權益。
不得通過發布、刪除信息以及其他干預信息呈現的手段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或者謀取非法利益。
不得通過人工方式或者技術手段實施流量造假、流量劫持以及虛假注冊賬號、非法交易賬號、操縱用戶賬號等行為,破壞網絡生態秩序。
在過去,上面這三點如果違反了,比如人肉搜索,發表具有傷害性、侮辱性和煽動性的失實言論,可能沒有太大的事。
但是從3月1日起,一旦違反了,會由網信等有關主管部門依據職責,按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理。
恰巧在新規實施前,知名自媒體人易嵐創辦的公眾號「青年大院」和知名媒體人方可成創辦的公眾號「新聞實驗室」,互相炮轟對方價值觀有問題。
關于易嵐,我在過去的多篇文章中寫過。易嵐系咪蒙公司前員工,2018年創辦公眾號「今夜九零后」,8個月時間收獲上百萬粉絲,2019年4月因寫作手法及價值觀問題導致被封號。
2019年9月,易嵐從0開始創辦新的公眾號「青年大院」,2020年1月10日,「青年大院」發布的一篇文章《沒有澳洲這場大火,我都不知道中國33年前這么牛逼!》超過2000萬閱讀量。
《沒有「青年大院」,我都不知道「今夜90后」又復活了》
《今夜九零后被封號,原因虛構寫作?》
據「新聞實驗室」官網介紹,方可成,賓夕法尼亞大學Annenberg傳播學院博士候選人,曾在《南方周末》報社擔任記者,政見CNPolitics發起人,《東方歷史評論》編輯,本科和碩士畢業于成都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2013年創辦了公眾號新聞實驗室,公眾號頭條平均閱讀3.5萬。
2月26日,「青年大院」發表了一篇《當中國為世界阻擋病毒時,美國媒體在罵我們東亞病夫》,文章中稱社交媒體上的公知不遺余力地唾罵中國,全力以赴地維護他國。
因為前幾天《華爾街日報》的辱華行為,「青年大院」選取了方可成及其公眾號「新聞實驗室」作為案例。
「青年大院」認為「新聞實驗室」在為美國洗地,方可成之流打著新聞的幌子,是以流量為導向,以盈利為目的,對粉絲洗腦。
26日預言離封號不遠,
三天后「新聞實驗室」被封
2月29日,「新聞實驗室」發表了一篇《自媒體界的怪胎是被游戲規則催生的,是時候改改它了》(在澎湃新聞可以閱讀)。
文章中稱易嵐創辦的「青年大院」、「野火青年」、「地球上所有夜晚」、「姨母來了」幾個公眾號觀點相反,本身并無任何價值觀,或者說他們唯一的價值觀就是流量。在流量面前,這個團隊沒有任何底線,可以編造,可以曲解,可以洗稿,可以血口噴人,可以顛倒黑白,可以改自己的老家。
看到這里,作為一個新媒體人是不是有點目瞪口呆,因為兩邊都在說對方是兩面派,沒有價值觀,為了賺錢,收割流量。
什么是觀點沖突,兩面派?
例如「青年大院」的作者@勇博啊,在寫成都肺炎相關事件中,稱自己的老家是成都。但是在其他文章中,又稱自己的老家是東北。
在自媒體圈,這種手法屢見不鮮。什么場景說什么話,什么故事用什么案例,老話叫做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原因很簡單,情節需要。
為了帶動讀者情緒,強調「每年都回湖北老家成都過年」,就是為了給后面的「只能一個人在出租屋度過」做鋪墊。
至少在這點上,「青年大院」很明顯故意使壞了。編造信息,一個人蹦出兩個老家來。
方可成的文章提到,自媒體的內容亂象包括:虛假消息、收割情緒、標題黨、信息回音室效應、觀點極化等。導致這些結果的原因,是社交媒體平臺的游戲規則。
例如媒體平臺要做的更大,就需要流量。媒體帳號需要流量,就需要煽動用戶情緒。這種閉環是比較崩壞的,不利于有職業操守的媒體/獨立價值觀的媒體/深度媒體發展。
要解決這種問題的方法,就是強化帳號的品牌化效益。傳統媒體愿意花高額成本做深度調查,就是因為深度報道,加深了品牌在讀者心里的信賴感,讀者愿意相信媒體。
而新媒體時代,大多讀者不去看是哪個帳號,只關注內容本身。一個剛剛注冊1天的新號,只要文章契合讀者觀點,就會被傳播。
在發表完《自媒體界的怪胎是被游戲規則催生的,是時候改改它了》,「新聞實驗室」很快遭遇了封號。
根據我了解和分析,或許是因為發表了文章《華爾街日報發表東亞病夫之后》(在網上能找到),遭到舉報。
文章雖然是描述西方媒體的報道方式,但大體上是偏向為《華爾街日報》辯護,西方媒體記者不是故意寫東亞病夫的。
也可能是因為在2月13日發表了與社會體制相關的文章,導致被封。目前方可成微博、微信和知乎等帳號均被封禁。
你對這些事怎么看?在留言區聊聊
經授權轉載至成都,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作者公眾號:運營公舉小磊磊(公眾號ID:gongjulei),15萬新媒體人訂閱的運營學習平臺,提升新媒體運營能力。
136 0806 8886【加微信請注明來意】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區天府三街1599號(天府三街與南華路交匯處)